近日,铅山县第一中学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前往虹桥乡神仙洞,开展了一场富有意义的野外科普考察交流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提升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趣味性。
神仙洞坐落于虹桥乡森源村,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在漫长地质年代中,地下水持续溶蚀石灰岩,塑造出石笋、石钟乳、石柱、石球等丰富多样的溶岩形态,构成了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考察过程中,教研组教师沿着地下河道遗迹深入洞穴,目睹洞内景观宛如琼树玉花,气象万千。这些独特的地貌形态,生动记录了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侵蚀与沉积过程。
地理教研组长在考察中表示,神仙洞为学生们理解岩溶作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天然课堂。洞内形成的各类化学沉积物,如石笋与石钟乳,是说明地下水运动与碳酸钙沉积机制的直观教材。
教师们重点探讨了神仙洞的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该洞所在区域属于石灰岩溶岩地质带,可能与周边岭源、斜岭等地的溶洞存在水力联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神仙洞虽位于高山之巅,却常年有风自内向外吹拂,暗示其可能存在通往低海拔地区的地下通道。
考察中也发现,洞内部分钟乳石曾遭受人为破坏,令人痛心。针对此现象,教研组深入探讨了喀斯特地貌保护的重要性,并计划基于考察所得,开发一套以神仙洞为范例的岩溶地貌教学案例集,内容涵盖实地图片、影像资料与考察指南。
参与教师一致认为,将本土地质资源融入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家乡自然遗产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
铅山一中地理教研组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将课堂延伸至自然环境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能力。随着此次考察圆满完成,学校地理教学正迎来更多基于本土资源的实践探索,为学子打开一扇了解家乡自然地理的生动窗口。(游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