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东北师范大学8名大学生组成的支教小分队,在万年县裴梅镇开展了一场富有成效的“三下乡”支教活动。这支精干的队伍用专业与热情,为乡村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
清晨八点半,裴梅镇“爱心暑托班”教室已座无虚席。数学课上,物理系的小胡老师用“稻田分块”的实例讲解几何面积计算,抽象的公式顿时生动起来。“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恍然大悟的神情让支教队员倍感欣慰。
生物课堂更是妙趣横生。当支教老师展示显微镜下的植物细胞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小张老师就地取材,用稻叶做实验材料,讲解光合作用原理。“老师,我长大了也要当科学家!”一个小男孩的宣言引得满堂欢笑。这种将专业知识与乡土元素结合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思维。
下午的富林村教学点,30多名留守儿童早已等候多时。考虑到农村学校实验设备有限,支教团队特意准备了简易实验器材。物理课上,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水火箭”腾空而起,孩子们在欢呼声中理解了反作用力原理。
化学课变身为魔法秀场。“火山喷发”“色彩变幻”等趣味实验轮番上演,支教老师用食用碱、白醋等生活用品,演绎奇妙的化学反应。“老师,化学原来这么好玩!”孩子们围着实验台不肯散去。课后,支教队员还特别叮嘱实验安全须知,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超乎想象。”支教队长小汪感慨道。为了这次支教,团队精心备课两个月,针对农村学生特点设计教案。他们发现,乡村孩子虽然基础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
一天的支教短暂而充实,师生们都意犹未尽。临别时,孩子们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感谢卡片,支教队员则留下联系方式,承诺长期辅导。这场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当大学生们用专业反哺乡村,他们也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最珍贵的成长礼物——懂得了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心火,而非填满容器。(曹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