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段莘乡中心小学 六(1)班 詹晓玲 指导老师:曹晓红
小的时候,常常跟着奶奶去离家5里路的姑姑家看戏,那时候只是图个热闹,图个好奇,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戏。现在长大了,知道这种戏其实是叫“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而且婺源的傩舞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婺源傩舞的起源各说不一,秋口长径的傩戏传说是做官的从外地带回婺源的。明朝的靖壬戌年进士程义春是婺源县秋口长径人,他任陕西苑马侍郎时,从当地将傩舞带回家乡,很快在婺源流传开来,便有了长径的“驱傩神班”、庆源的“万顺班”和“人和班”等。历史上曾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说。据传长径村的一柄古铜斧,斩妖祛邪时,挨家门上劈一斧,便斩绝了一年之孽根,上年有过不测得牛栏猪舍,只须猛地一剁,便促六畜兴旺。
傩舞者的面具很有讲究,最早的时候用铜所铸,可见其狰狞闪亮。相传明朝末年间,茶戏班一小孩自戴面具玩耍自娱自乐后取不下来,窒息而闷死。村里人并将小孩与傩面具一同下葬,并从此改为彩绘木制。旧时乡邻把傩面具奉为“神”,开橱取傩面具时,要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将绳子绑在橱门的环把上,站在两侧慢慢拉开橱门,然后敬重地把傩面具请出,封存傩面具时还要举行一套奠祀的仪式。最早的傩舞,便是人们驱赶“犭回”的动作。人们在表演时发出的“嗬嗬”之声,其实便是驱赶“犭回”吆喝之声的转音。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婺源傩舞在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流行。那么今天的傩舞,也是两人合演义兽,义人戴木制兽头直立,饰兽上半身,另一人披青布弯腰,饰兽臂下半身,两人合披一块青布相连,之间拉长一段距离,兽尾不能相顾,显示兽身很长。如今在狮舞等民间艺术中,还可看到“犭回”首与原始傩舞的雏形。而现今的长径傩舞班子至今被人们称为“驱傩神班”。长径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判官醉酒》《张飞祭枪》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狂而朴实。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婺源傩舞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那一张张的傩面具,是善相或是凶相、丑相,这不仅是在传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世道沧桑的无奈,更是对生命的呵护和抗争。它是这块红土地上的生命纹,能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它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