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0793-8224621 --
网上说70后是最幸运的一代,不说其他,其幸运在于其青少年时期生活在黄金的80年代,能遇见文化精英而照亮了他们的人生之路。那时候,发财还有些羞羞答答,老板还没完全成为一个褒义词,学习“六艺”,恢复华夏文明的气质,成为这一代人潜意识的追求。看吾友徐上龙为先师王少林先生的纪念大作《爱的琴弦——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少林纪事研究》 (以下简称《爱的琴弦》),感慨王少林先生的坎坷艺术人生,也感叹出身寒门的好友徐上龙,幸运遇见二胡名家学得一身才艺。徐上龙重师恩撰写王少林先生的纪事传记,给中国二胡界留下难得的文史资料。
王少林先生于1943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家在华东艺专街区,少年师从二胡大师马友德先生,学得胡琴绝技,扬名六朝古都。由于“不受欢迎”的家庭出身,在那特殊年代,他在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无法容身于南京,来到上饶市生活,成为上饶音乐界一个名人。1963年,19岁的王少林参加“上海之春”全国器乐比赛,享誉中国民乐圈,为江西代表团争得美誉。王少林人生大部分时间在江西上饶,晚年受聘于江西师范大学移居南昌,为上饶和江西省培养大量二胡人才。王少林先生二胡演奏水平高超,独创高千金演奏法,丰富了二胡表演技巧,提升了二胡的表现力。他扎根江西上饶,以上饶或江西为题材,创作了《余江春光好》《畲族欢歌》《三清山抒怀》《鄱阳湖随想曲》等多首民族器乐名曲,丰富了我国民乐演奏曲库,提升了江西和上饶文化的美誉度和文化多样性。
一个人,一座城。人择良友而交,禽择良木而栖,文化事业需要集群才能相互成就,故造成文化人士喜欢聚居京沪宁等大城市,成就京沪宁等文化高地。如果不是特殊的年代,上饶作为赣东北一个小城,也不太可能吸引王少林这样的二胡名家定居。我们得承认,身处三四线城市的上饶,阻碍了少年成名的王少林与京沪艺术界二胡圈的深度互动,使抱璞怀玉的王少林成为我国二胡界低估的存在。假如时代再优渥一点,王少林先生不至于流落他乡,身处文化中心的江浙大都市,应该对中国二胡事业有更大贡献,兴许成为中国二胡界一代大师。当然,我们替王少林先生的个人境遇惋惜,也为上饶和江西音乐界而感到幸运。王少林的到来,提升了上饶的艺术空间,帮助江西的二胡事业上了一个台阶。现在上饶和江西的高校以及音乐团体,甚至中小学,都活跃着王少林先生的弟子,整个上饶的音乐声音,都有王少林的回音。
读《爱的琴弦》,深深地感受到徐上龙先生对老师王少林先生的感恩和缅怀之情。通过此书索引,系统地聆听王少林先生演奏和创作的作品,对王少林先生有更多的理解和敬仰。徐上龙出身上饶偏僻农村,中师毕业,后来到浙江师范大学攻读音乐学硕士,现在上饶幼专任教,成为上饶地区知名民族器乐高级专家。他持之不竭地对二胡激情和教学,继承着王少林的梦想,也接棒王少林对上饶音乐的付出和贡献。从《爱的琴弦》我还读到作为朋友相处未曾得知的师徒故事,让我对王少林和徐上龙先生有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上饶故人,对上饶曾经宽容并接纳王少林这样的民乐名家感到自豪。王少林先生成为上饶文化的一部分,上饶也成为王少林先生的第二故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