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0793-8224621 --
|
本报记者 郑欢
缺乏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需要上门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等未成年人,渴望爱的温暖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残障群体,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一个个具体的心愿,是群众的现实需求。
如何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近年来,我市以社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社工服务机构培育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工站建设,帮助每一位有需要的群众链接民政、教育、就业、医疗等政策性资助资源和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公益慈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弱势群体帮扶、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小站点 暖民心
“身体好点没?天冷了,要多穿些衣服。”“谢谢你,你自己也要多保重。”走进信州区秦峰镇社工站,驻站社工周芳燕正与77岁的五保户、独居老人郑锡高聊着天。提及驻站社工,郑锡高感慨地说:“多亏了他们及时送我去医院,不然都不知道身体会坏成什么样。”
郑锡高介绍,前些日子,他被蚊虫叮咬后,未及时作出专业处理,导致身体大面积红肿,颈部伤口化脓溃烂。正当他发愁的时候,驻站社工周芳燕、余君到村里进行巡访探视,发现了这一情况后,随即将他送至镇卫生院就诊,因感染程度较重,后又联系120将他送至上饶东信第五医院,并为其收拾换洗衣物,办理入院手续。“在就诊过程中,社工们一直贴心地陪在我身边,仔细记录医生对我的病情分析和叮嘱的注意事项。出院时,还开车送我回家,真的非常感谢他们。”郑锡高表示,平日里社工们不仅关心他的身体状况,还切实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非常感动。
让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享受到科学有效、精细化的服务是社工站的重要特征。据悉,信州区秦峰镇社工站于今年1月19日挂牌成立。该站点由信州区社工总站负责日常管理,主要对辖区群众开展党建服务、为老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特殊群体服务、常态活动开展、社区治理、资源链接等多项内容,配置两名驻站社工。“为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我们对辖区常住人口底数及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走访。”社工周芳燕表示,面对不同群体,他们展开不同的服务项目,比如上半年,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推出了“梦想书桌计划”,为部分困境学生改善了学习环境。此外,他们还对每一名民政兜底服务对象都建立了档案,档案内容会根据定期走访情况实时更新,便于提供针对性服务。
其实,这只是我市117个乡镇(街道)社工站服务群众的缩影。近年来,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需求,我市立足社情民意,大力推进社工站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70名驻站人员在各社工站开展服务,953人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据统计,各社工站已服务4.21余万人,开展个案服务48个,开展社区活动427场,动员社区社会组织76家,联动志愿者3473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专业化 覆盖广
“与行政化服务不同,乡镇(街道)社工站社工服务聚焦社会救助、为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社区治理等‘四大板块’,突出服务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独居、高龄困难老人、困境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五类重点人群’,因人施策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此外,实现了‘政策找人’向‘服务上门’转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鼓励对象‘自助自立’,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爱民惠民政策、做实作细民政基层服务。”市民政局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科业务负责人介绍,为把该项民生工作落实到位,近年来,我市紧扣“站怎么建、钱如何筹、人哪里来、事怎么干”四个关键创新工作机制。
“为解决社工站场地问题,我们充分利用乡镇(街道)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便民服务大厅等场所,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慈善工作站等一体推进。同时,在‘一老一小’等最需要社工关注、介入服务的特殊群体、困难群体聚集场地建站设点。争取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服务延伸至所有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同时,积极构建“财政+社会救助资金+福彩公益金+慈善资金+社会资金”的多元化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各项资金,充分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该负责人介绍,为了精心培育社工人才,我市还创新出台了《上饶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全面推进“上饶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引进珠海家乐社工、北京暖心社工事务、江西蓝鲸社创发展中心等3家在国内有品牌、有经验的专业社工机构入驻。并定期举办社工骨干、社工督导人才培训班,加大本土化社工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导以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乡村“两委”干部为主体的相关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落实持证后社工津贴。
“社工进入我们镇后,对于推动相关基层工作帮助很大,他们走访群众,帮扶困难群体,对于民政主业、乡村振兴、人居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民对社工都纷纷称赞。政府设立社工站的路子走得对。”信州区一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重服务 助长效
如今,我市一批有特色、有成效的社工站纷纷涌现。“做事不但热情高,而且专业又扎实。”、“聚焦社会救助等民生服务,回应了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记者在我市采访各社工站建设时,不少乡镇干部、群众以切身的获得感,为社工们的服务点赞。
“尤其是针对特殊困难群体,不仅需要‘兜底保障’,更需要‘人文关怀’。”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胜利表示,社工站的建立打通了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能为困难弱势群体和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据了解,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继续深化全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注重组织规范化、设施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活动常态化、项目品牌化,以实现全市社工站数量、质量双提升,将社工站打造成为党宣传先进思想的阵地、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加强基层治理的助手、落实惠民政策的平台。同时,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作用,联合公检法司、工青妇等行政群团力量以及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做好“社工+网格”“社工+志愿服务”“社工+慈善”“社工+未成年人保护”等上饶“社工+”文章。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