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伟大词人、军事家辛弃疾,晚年移居铅山县稼轩乡12年,直至去世并葬于此。期间,辛弃疾创作了260多首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如何将这些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乡审时度势,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该乡精心打造“中国词乡”品牌,用辛弃疾的号“稼轩”作为地名,将原乡名改为稼轩乡,成为全国首个以文人字号命名的乡;积极向工商部门申请,成功注册了“中国词乡”商标;与省旅游集团合作,成立了一批文化旅游公司,对瓢泉、辛公古驿道、辛墓等进行保护性开发;与文化界人士合作,成立辛弃疾诗词研究会,并举办诗词大会、座谈会,征集楹联等10多场宣传活动。在挖掘辛弃疾文化资源的同时,全力打造生态景区,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了33个秀美乡村点和新农村点,兴建了近万平方米的瓢泉生态公园及稼轩故居、文旅基地等。该乡还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一批民宿、采摘园、农家乐等,让旅客们旅游休闲时,既能体验农耕、接受文化传承,还能健康养生。(杨扬)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
铅山讯 荣获“中国词乡”商标的铅山县稼轩乡,近年来辛弃疾文化旅游格外红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赵冬梅等一行21人,日前兴致勃勃地前往瓢泉实地考察,寻访辛公古迹;地处辛公古驿道的岩前村举办的乡村旅游启动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媒体达4000余人,他们有的品百岁宴,有的骑行漫步,有的诗词寻览、摄影采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