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2.5 23:00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婺源篇
“婺”是上古汉语的词汇。它的上半部由“矛”字和“文”组成,下半部是个“女”字,合起来的意思应该是“文武双全的女子”。
《说文解字》对“婺”字的解释是:“不繇也”,即不可动摇的意思,说明其坚强。
千百年前,当婺源人的祖先们给自己的家园选址时,也将屋舍安置在西北有山、东南开阔的地方。
尽管对于婺源地名的起源有诸多神话传说,但是,在文史专家看来,婺水才是承载这里地名文化的真正源流。
朱熹在这里留下最浓乡愁
在歙州改为徽州的六年以后,北宋灭亡。
此时朱熹的父亲朱松,已经离开婺源。
虽然客居于闽,但是朱松依然将婺源县永平乡松岩里作为自己的户籍不变。
生于尤溪的朱熹,也始终将婺源作为自己的祖籍。
为了祭拜祖先,科第中试的朱熹第一次返归婺源故里。那一年,朱熹20岁。
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朱熹第二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此时朱熹46岁,因新安理学而名闻天下。
在家乡逗留的近三个月时间里,朱熹除了祭祖扫墓,他还给家乡的学者讲学,阐述“为学致道之方”。
新安,就是徽州的古称。
这里有“儒商第一村”的美誉
新安理学对徽州的影响,让徽州成为儒家伦理文化的徽州,也让婺源成为延续古徽州气韵的婺源。
思溪延村始建于南宋年间,有“儒商第一村”的美誉。
作为古徽商队伍中一支劲旅的婺源人,纷纷把当地盛产的茶叶和木材运销到外地经营,致富后又纷纷把白花花的银子寄回来买田造屋,以此光耀祖宗。
思溪延村内至今依然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五十多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誉为“清代商宅群”。
而江湾镇,则是婺源的一座雕刻艺术博物馆。
这是婺源最有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之一。由宋至清,这里孕育出进士与仕宦50余人,村中至今还保存御史府宅、中宪第等明清时期的官邸。
每一个来到江湾镇的人,都无法忽视这里无处不在的雕刻。
在古老的徽州,砖雕、石雕和木雕被称为“三雕”,其中,婺源三雕是其中翘楚。
这些做工细致、题材丰富、寓意吉庆的雕刻,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更是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
明代嘉靖年间,徽派宅邸建造,便有“时人有刻,必求婺工”的说法。
这里有最美的田园村落
僻静幽深的簧岭古村,饱含着古徽州的文化气息。
簧岭古村的晒秋,晒的是农家丰收的喜庆,也是四时劳作的艰辛
天地之间,铺天盖地呈现出丰厚而鲜艳的颜色。把婺源建成世界最美风情小镇,是篁岭人的终极目标。
篁岭依然隐藏在深山里。不过,这个千年古村已经成为婺源最美乡村符号,也成为了最美中国符号。
婺源的美,从朱熹踏上故乡的那一刻开始,就融化了世间最浓的乡愁。
不知曾有多少人凝望婺源,犹如凝望徽州文化的故乡。
由此提笔的千古文章,雅致如同悠长雨巷中的油纸伞、厚重宛若先贤传递的家国忠义。
匠心的雕琢,纤毫毕现、延续百年;创造与发展,承接时代、孕育新生。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婺源篇》
播出时间:2月5日 23:00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