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一个个景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萌芽,游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四十年前,旅游是人们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甚至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是没有旅游的,如今,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走就走”。时间倒回 40 年前,慢悠悠的绿皮火车 500 公里路要走一天,如今是高铁、飞机、高速综合交通时代,天涯近在咫尺。从不旅游到“慢旅快游”再到“快旅慢游”,四十年旅游之变,也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旅游方式的变化,一点一滴都凝结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世事变迁,我个人的生活和好客王家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国家的富强和变化。四十年前,村里还是瓦房,通往县城的路也是泥泞小路,出行工具也只能靠双腿,经济来源只能靠种田或者打工……”今昔对比,横峰县姚家乡“好客王家”农旅公司总经理王寒说:“历经四十年,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整齐有序排列的楼房,村村互通的柏油马路,一辆辆私家车在村里穿梭……这一切都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们农村带来的变化,也反映了乡村振兴梦为农村带来的喜悦成果”。
姚家乡“好客王家”是一个小村,全村只有27户,300亩地,改革开放前,大家只能靠种田或者外出务工维持生活,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单一。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王家村搭上了秀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快车,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从以前简单的农家乐、小游戏,发展到现在的亲子游、团队聚会、室外拓展、夏令营、真人CS等众多项目。为了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村里成立经营了农旅公司,使以前个人经营方式转变为集体经营,村民集体抱团发展,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致富。同时,我们从发展乡村旅游出发,围绕“特”和“趣”开发田园经济,让游客体验淳朴的乡村生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如今,全村农家乐标间数量从19间增加到30间,还增添了集体宿舍及活动帐篷,提升游客接待能力,为游客提供多种住宿选择,让村民的收入不仅仅依靠种田和外出务工。今年依靠旅游产业,全村综合收入已经达到150万元。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预言的“笑脸将代替哭脸,富裕将代替贫穷,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都变成了现实。变化写在了村民流露出的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这些变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近年来,村里注重做好“树新风”和“立品牌”两大文章,围绕秀美乡村建设塑形和铸魂的宗旨,在保持和提升乡村优美环境的前提下,加大乡风文明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好客王家《治村规约》,严格执行《村民准则》,同时,每年的大年初二独具特色的“村晚”,不仅是展示村民才艺的舞台,也是村民晚会宣传身边人、身边事的舞台,不仅融洽了邻里关系,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村民的素养。好客王家还牢牢抓住“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基地”这一主题,开发年级研学特色课程,创办“学+练+玩”金牌托管营,申报研学基地和家风家教基地,树立好客王家品牌,争取成为新时代、新农村样板村。
(宋林峰 薛南)
旅行路上新事多
 |
怀玉山上玉峰村 |
|
新时代新生活,新农村建设越来越漂亮,景区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盲人的出行也越来越方便,旅行路上的新鲜事儿不断涌现。
举家旅游欢庆生日
狗年正月初三,阳光正好,恰逢小妹春兰50岁生日,我提议利用全家老少春节大团聚的好机会,组织家门口旅游感受家乡新变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欢庆小妹生日。
我的女儿和外甥等晚辈积极响应,祖孙四代30多人分乘6辆车子,扶老携幼参观王坊新农村建设点以及新建成的光伏电站太阳能垃圾处理站广场,长辈们一路走来,一路说以前这里是什么样,新旧对比,让长期在外打拼的晚辈们也连连赞叹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
79岁的母亲经常给我们讲方志敏的故事,可惜她肢体残疾坐轮椅,不能出远门。如今崎岖陡峭的怀玉山天路修建成最美公路,老母亲在晚辈的帮助下,和家人有说有笑欣赏路边美景,这回如愿以偿来到清贫园,向方志敏雕像三鞠躬。秀丽的景点,如潮的游客,父亲母亲乐得合不拢嘴,当我们祖孙四代异口同声喊出“茄子”的一刹那,我的双眼潮热湿润,听到周边游客也为我们大家庭合影拍照呐喊鼓掌时,我更是热血沸腾,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觉得世界因我们这样旅游庆贺生日的活动而更加美丽!
手摸碑文缅怀先烈
2018年国际盲人节当天,寒风夹着细雨,我和一群盲人朋友带着对革命前辈的敬意,来到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缅怀革命先烈。虽然我们这些盲人朋友看不见,幸亏这里路面平整,无障碍设施齐全,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用手轻轻触摸革命旧址,来了解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悲壮历史。
在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监狱旧址当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相互搀扶,用手触摸了当时革命志士受刑的刑具铁刺笼和监狱当中的牢门,以此来辨别囚室的不同。
在上饶集中营纪念碑前,在讲解员带领下,我们通过触摸的方式瞻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询问了纪念碑的高度,聆听讲解员讲述的纪念碑碑文,用手掌心里的丝丝体温,印在烈士碑上,并在纪念碑前列队冒雨进行了红色家书诵读。
那一刻,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我看见了人世间,最干净的一张张脸。一直陪护我们这些特殊游客的上饶集中营管委会主任刘付生为此发了一条的朋友圈,立刻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跟着周刊开心旅行
我的老家就在三清山下,以前因为我眼睛看不见,很少出门,有时景区开展活动,过了好几天才知道,家门口的好事、美事一次次错过,心里自然懊恼。自从有了《上饶日报游周刊》,我是一张报纸在手,上饶内外旅游信息都有,我的旅游生活也进入想走就走的新模式。
跟着《游周刊》,这几年我走进最美乡村婺源,登上挂在云端的玉峰村,漫步神仙居住的太甲山,体验三清山的智慧旅游,还有那神奇瑰丽的灵山。走出《天下三清》演出现场,83岁的老父亲仍然神情激动,连连赞叹:“40多年前,我在这里伐木烧炭,没想到以前这个无人问津的穷山僻壤,如今因为旅游成了人间天堂!”(陈新平)
汪彩萍的西藏之旅
从“慢旅快游”到“快旅慢游”,过去四十年,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旅游变得更便捷、更自由、更随心。
现年62岁的汪彩萍,自从退休以后,就和老伴开始了“在路上”的生活。打开汪彩萍的QQ空间,一页页旅行日志,细细记录下了这些年她和老伴的旅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趁身体还健康,多出去走走。”每次旅行,她都会和老伴提前做好功课,浏览相关网站以及当地网站,为出发做好准备。“旅行前的准备很重要,能让我们对一个地方充分了解,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当地美景、享受当地美食。”回来后,她也会细细整理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对她来说,这是美好的回味。而这一切,都是40年前的她所无法想象的。
“以前出去旅行很不方便,更多的是工作出差之余在当地玩一下,有时候时间也不允许。”汪彩萍感叹道,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一次到贵阳出差的经历,“当时时间很匆忙没能去成黄果树瀑布,直到今年才去成了黄果树瀑布,也算是解了这么多年的一个遗憾吧。”在汪彩萍看来,从前旅游,不论是交通、还是住宿、餐饮都是不方便的,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说走就走,便捷的交通和网络上丰富的旅游攻略,让旅行变成一件便捷又轻松的事。
这些年,汪彩萍的足迹从国内走向了国外,旅游于她而言,意味着更辽阔的世界,也意味着从前的梦想照进如今的现实。“以前出国根本不敢想,买机票也要单位开证明,现在每个人都能用手机完成。年轻的时候,我们看了很多苏联的电影和小说,也经常在书上看到敦煌,现在终于能亲自去看去感受曾经在荧屏上和书上熟悉的地方了。”一路走一路写,一路看一路拍,这些年,汪彩萍和老伴把足迹撒满了欧洲、东南亚还有国内大部分省份,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了每段旅行。“前两年我们去了巴黎,在巴黎圣母院前,曾经看过的小说和电影的场景浮现眼前。当我走进巴黎圣母院,昏暗的灯光,闪烁的天灯,让我感到神奇、威严又有些压抑。虽然早已不见吉普赛女郎和敲钟人的生活痕迹,但感觉他们还藏在某个角落挣扎,那个人面兽心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好像还在发出狰狞的微笑,这也许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也是旅行赋予我们的力量。”
这些年,让她感受最深的是旅游给人们想法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变化。“现在不论什么年纪,不论在哪里,人人都能旅行,都能‘说走就走’。以前出去,能看风景就已经很好了,现在,我们不光要看风景,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住宿也一定要选择环境好交通便利的地方。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让旅游更美好,更让旅行中的人变得更好。”(本报记者 戚虹鸿)
在时光中感受旅游的变化
说起上饶旅游的变化,市民戚峰感触很深。
“1980年高考结束后和一伙同学坐着卡车去三清山,那时候没有直达景区的班车,山上也没有索道,没有栈道,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但是站在玉京峰峰顶的那刻,特别震撼,觉得景色真美,这片风景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后来作为市民,看到三清山申遗成功、获评国家5A级景区,看到有越来越多人走进三清山,心里真是高兴。”市民戚峰回忆起1980年的那次三清山之旅,记忆犹新。“90年代初的时候,陪着朋友一起去了婺源,那时的婺源还是没怎么开发的乡村,当时人们出去旅游一般都是去知名的旅游景点或是大城市,很少会去乡村旅游,但是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去乡村玩,看看乡村美景,吃点农家菜,寻找久违的乡愁。”
40年前戚峰就是一名旅游爱好者。他翻开一本1982年的旅游杂志《旅行家》,泛黄的纸张里印着30多年前对远方的憧憬。“以前每期都买旅游杂志,想多了解全国各地的风景,但那时旅游很不便捷,费用也高。”他回忆起80年代的一次旅行经历,“1980年的时候,18岁的自己一个人从上饶出发去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玩了一个多月,那时候住宿不方便,大部分时候都是住在亲戚朋友家,实在没有办法就住几人间的招待所,环境也不太好。现在出门旅游食住行都太方便了,可选择的空间也大,从高价位到低价位,什么样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非常方便。”
“现在真的是大众旅游的时代,人人都能出去旅游。”戚峰感叹,这些年旅游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80年代初,全国年轻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30多元,但是去一趟北京单程票就要34元,旅游对人们来说都是一件‘奢侈品’,现在旅行是一件很普通正常的事,我们只要想出发随时就能出发,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这在以前真是不敢想。这40年,旅游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本报记者戚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