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秀美乡村美丽公路
梓埠椒源秀美乡村建设点
公路养护施工现场
万年神农宫景区
辉煌壮丽的征程,每一段都会在发展的长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如果把万年40年的嬗变史比作一部巨制宏篇,而那记录了交通变迁的一页页,无疑承载着万年人民一幕幕最直观、最深刻的记忆。
回放历史,路,曾经是万年人民心头难言的痛。1978年前后,万年的交通较为落后,仅有一条上不了等级的沥青路,其余都是大跃进年代铺筑的泥砂路,百姓往来,商品运输基本是靠一条条羊肠小道蜿蜒而行,翻山过坳,肩扛背驮,却又无可奈何。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率先千帆竞发,交通发展高歌猛进。从那时起,万年人民才初步认识到“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的道理。
定格今朝,路,又是万年人民豪迈的宣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善全县的交通状况,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倾情关怀下,万年人民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力度和决心,掀起了家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如今,万年路网建设已具规模,皖赣铁路穿境而过,景鹰高速、德昌高速、上万高速纵横交错,206国道、353国道、蛟洵线、湖锦线、青陈线、石桐线联线织网,1189.6公里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全省第二大内河港口万年综合港码头渐具雏形……从无到有、从疏到密、从数到质,万年人民如神笔在握,描绘出了一幅幅壮美的交通运输画卷,可品可赏可圈可点。
城的故事 路的记忆
道路犹如城市的血脉,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每一条路都是历史向前延伸的注脚,在一个个时间的节点中,记录着万年跨越发展的轨迹和信念,更见证着万年交通牵手民生的郑重承诺。
2007年11月28日,这是一个值得载入万年史册的日子,也是数十万稻都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日子。随着景鹰高速公路穿山跨岭而来,“中国稻米之乡”从此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个通南达北的致富“出入口”。这条高速路拉近的不仅仅是赣东北区域与山东、江浙以及广东发达地区的时间、空间距离,还有地域之间的人文距离、资源距离和产业距离,有力地推动了万年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同频同步、互动互促。同时,这条路还被外界称为赣东北的“旅游高速”,玉山三清山、鹰潭龙虎山、万年神龙宫、千年瓷都景德镇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了一条迎风飘扬的彩带上,装扮着赣东北旅游经济圈的未来图景。
2004年6月26日,同样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昌万公路打开了万年的西大门。“最早以前从南昌到万年要绕道320国道、经东乡县、过黄金埠再到余干和万年,差不多要4个小时,有了昌万公路,南昌到万年的时间和路程都省了一半。”万年县交通局老干部回忆起昌万公路通车时的场景,感慨良多。“这条公路不仅拉近了万年与南昌的邻里关系,还让万年成为了省城地区的“菜篮子”、“果园子”、“鱼池子”和“米袋子”,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了条‘快捷通道’。”
2011年9月26日,德昌高速公路应运而生,为万年融入南昌大都市圈再次压缩了时空距离,实现了万年交通史上又一次历史性跨越。而彼时的昌万公路自开通也已有了整整8个年头,由于人口密集、车流量大,多年来事故频发令人揪心,甚至还被称之为江西公路的“百慕大”。自从有了德昌高速对车流量的有效分流,昌万公路事故率大大下降,再也不是“夺命之路”。
2017年1月4日,万年交通建设矗立起又一座里程碑——上万高速公路。这意味着,从万年到上饶又多了一种路线选择。“以前去上饶走旅游公路珠曹线的人比较多,能经过仙人洞、神农宫等风景区,沿途风景很不错,不过要2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即使是走梨温、德上、德昌高速的话,时间也差不多。”在饶城上班五年的万年人黄女士讲述着自己的出行经历,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都是走上万高速,下班后只要一个小时就到家了,以前一个星期回来一次,现在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太方便了,这条路可真正成了亲情的连接线,刷新了我们两地奔波人的幸福感啊。”
发展的激情、改革的智慧冲破许多桎梏。万年的交通,改变,也是这十几年。可敬的“万年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果说,国省干线、高速公路是树之主干,那么农村公路则是这棵树上一根根交错的枝条,沿路而居的人家恰似一片片绿叶,而他们幸福的笑脸便是这树上绽放的美丽之花。
“以前称盐打油什么的,或者农忙时间要买点化肥、农药不仅要走半天,还要肩背担挑弄回来,累不说山路不好走还危险,如遇到冬天家里人去看病,天不亮就要打电筒出发,看完病后晚上再打着电筒回家。”“老家通了柏油路,虽然不算很宽,但比以前的泥巴路强太多了。”“自从前几年村里通了水泥路,买车的村民是一年比一年多。我最近也买了辆新车,快过年了,一家人走亲戚会方便很多。”说起几年来村里的出行变化,上坊乡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笑得合不拢嘴。
随着交通建设的突飞猛进,万年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支干、农村公路为网络的公路运输体系。全县拥有国道87.4公里、省道116.8公里、高速85公里、农村公路1189.6公里。其中,县道9条、239公里,乡道31条、232公里,全县130个行政村,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一个个刷新的公路里程数,承载着万年交通建设沉甸甸的收获,既展现了万年交通辉煌的发展成就,也饱含着万年交通人艰辛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
“农村公路建设不是建成了、保证‘晴雨通车’就行了,还要保证在‘走得了’的前提下‘走得好’‘走得安全’。”说起道路养护,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心干部深感重任在肩,“以后的工作中,阻力和难题可能还不少,我们交通人还需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将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更好地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美丽路径 致富走廊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私家车,自驾慢游时代已经到来,如果不赶时间,哪怕舍近求远,人们也愿意选择风景更美的公路。在万年,公路建设早已跳出仅满足出行功能的旧思维,融入了“旅游+”的新理念。那一条条延伸的风景线,一道道美丽的生命线,促进了新旧产业的融合发展,演化出了“美丽公路+”的万千神奇。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石美洞幽的地理形态、蜿蜒流淌的地下河……鬼斧神工的神农宫是万年第一休闲圣地,江南最美的宫洞水乡,与灵幻氤氲的仙人洞遥相呼应,夹杂着些许神秘之感。去往大源盆地的神农宫有条盘山路叫珠曹线,顺着沥青路面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清新的空气沁人肺腑,绝美的风景如诗如画,苍茫的森林、浩淼的云海、古朴的村落,让人心生艳羡,流连忘返。作为县城前往神农源风景名胜区的唯一交通要道珠曹线高标准建设完成后,成为了神农源风景区与县城、上万高速、德昌高速的快速通道,并催生了一个又一个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秀美乡村。
满山雷竹翠绿,一排排小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口的广场四周花木环绕、山石点缀;从山下到山顶,黝黑的柏油路延伸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前,一盏盏挺立的路灯细腻而温馨……来到大源镇盘岭村,看得见的公路美景令人赏心悦目,绿色背后蕴藏的财富则让人欣喜。
临近饭点,盘岭村的农家乐里飘出了阵阵香味,老板娘程大姐忙得团团转,她要准备几十人的午餐。“节假日游客天天爆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程大姐前庭后厨两头跑,忙碌并快乐着。“如今路修到家门口,环境又好,旺季时一天有1000元毛利润。”说到农家乐生意,山村土菜馆老板何先生也是笑得合不拢嘴,“我以前是在县城饭店里当厨师的,现在家乡旅游做起来了,我就回来办起了农家乐,忙的时候,还要请乡亲们过来帮忙,每天给他们开工资。小康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生活在诗情画意的风景中,还顺便在家门口把钱挣了,这曾是盘岭村民不敢想像的美好生活,而今都成为现实。可谓是一条旅游路,富了千家人。“有了这条路,村子变美了,游客愿意来落脚,土特产也开始走俏。”据村干部说,雷竹是盘岭村主要产业,此前年年滞销。“秀美乡村建设后,留下来吃饭的游客多了,他们都会带点雷竹土特产回家,村民们也由此致富。”
公路通到哪里,风景就延伸到哪里。依托便利的交通和稻作文化、古村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万年两大4A级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业正风生水起。而大源至孙家桥、大源至裴梅、镇垱线(珠田至马家)等公路的建设,使仙人洞、吊桶环、神农源、大赦庵、龙泉湖、赣东北苏维埃旧址形成了景景相连、路路相通的“珍珠链”,因此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精品旅游公路。
盘岭村的美丽蝶变恰如一滴水,折射出整个万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样式、新气象。为促进农民增收,万年不仅修起了实实在在的路,还依托完善的农村路网,将电商之路铺设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早上八点刚过,万年县裴梅镇龙港村“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里,七八名村民已围着端坐在电脑前的站长,通过她在赶街网上下单,购买心仪的商品。这是万年县牵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工程赶街项目,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缩影。万年是个传统的滨湖农业大县,为了让大自然的馈赠“走出深闺”,带来财富,近年来,万年县委、县政府一直把电商产业作为“一号战略新型产业”倾力打造,建成了省级电商示范基地1个,打造了农村电商示范点汪家智慧村落,建设了永安社里“淘宝村”,推出了个性化私人定制“正稻小种”、“绿之香”、“蔡园”等农村电商品牌,统一了农产品上行品牌“万年云耕”,实现了物流村村通,落实了75个村级服务站点。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万年县内的大米、雷竹、苗木、杨梅、葡萄、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借助“互联网+”的时代速度与激情,卖向了全国。从此,脱贫攻坚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通过旅游公路建设,沉睡的农村资源被唤醒,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成为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万年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坦陈,“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了,再也不想外迁了,反而是都市里的人开始向往农村。”
水陆联运 繁华再现
走进石镇,铺着青石板的幽长巷道、早已褪色的竹制排门、青砖上若隐若现的各式雕刻以及极具徽派特色的大堂天井,让人仿佛置身于两百年前的时空。作为乐安河上一个重要的码头,石镇曾经繁华一时,素有“小上海”的美称。近代,由于陆路交通的崛起和河道通航能力的下降,万年的水运又历经衰落,地位一落千丈。如今,万年港综合码头成为了乐安河畔的一处新景,理所应当地承担起了再现水运辉煌的使命,一场关于水运复兴的好故事,正娓娓道来。
改革开放之初,万年县铁路运输一直处于饱和状态,运力相当紧张。至万年提水泥的外地货主,往往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等上车皮。可是县汽车队、航运公司、搬运公司却处于货源不足、收入减少、企业亏损的困难境地。如走水运,由于县城至河港——石镇街有27公里的距离,短途接运脱节,货主得找4家运输单位,往返奔波、运输周期长、货损大。因此,货主宁等车皮不走水运。一堵百堵,整个地方运输都活跃不起来。困境思变,发展求存。由此可见,把万年的地方运输搞活,就得把水运搞活,要把水运搞活就得把短途接运搞活,要达到此目的,各个运输单位就得联成一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万年县在1979年4月就组建了产供销、汽车、航运、搬运“一条龙”的水陆联合运输。改革开放点燃的激情,使得万年交通人在水运建设上敢闯敢试、不断创造历史。到了1982年,通过“一条龙”水陆联合运输的水泥就能达到了6.4万余吨,既为万年的水泥运输开辟了一条新路,也给铁路起了“分洪”作用。
相对陆运来说,港口水运有着天然优势,比如节约能源、节约土地、污染小、运量大、成本低。在能源紧缺、环保压力大、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新常态下,沉寂的航运业再度引起世人关注。而万年地处南昌大都市经济圈、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区、鄱余万都三个江西重点发展战略的交织叠加区,既是三个国家级发展战略对接长珠闽的最前沿阵地,又是江西三个重点发展战略联系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无疑为航运业创造了历史性机遇。随着水陆联运、“水运复兴”等计划的继续实施,多年来,万年水运以另一种繁盛的姿态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万年港综合码头,可谓“明珠”般的存在。被上饶市列入交通部项目的它既是全省第一大内河港口码头,也是上饶仅有的一个综合货运码头,更是赣东北水运中心,建成后年吞吐量可达150万吨。从万年港经鄱阳湖可以通江达海,到达世界各地。当然,这只是万年振兴航运业的一个缩影。
“清洁、高效”是来自货船老板丁先生对万年港码头服务的评价。对于已在内河跑了近20年船运的丁先生来说,码头近年来的改变,实实在在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现在码头的噪音、粉尘比以前少很多,环境和设施都好,特别是码头的服务更是‘有求必应’”。正如丁先生所说,自万年内河码头进行综合整治以来,一个个小、散、乱码头,经过关停、整治、新建,走上了规范化之路。在对沿河岸线进行整治的同时,万年还对河岸线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建设,一方面恢复文化古迹,另一方面将生态修复列入重中之重,全力打造乐安河畔的最美生态河岸线,营造出一处处绿色港航“大花园”。
此外,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鄱余万都滨湖四县小康攻坚指导意见》和《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十三五规划》,万年县还将按照立足赣东北,面向全省、辐射长珠闽、链接全国的思路,以万年港、疏港铁路、乐安河、梓埠石镇一体化一级公路、乐安河至万年河运河为链条,着力打造水运、公路、铁路三大物流园,使之成为全县乃至整个赣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看着家乡交通发展的每一处、每一点,都是一代又一代交通人历经探索、辛勤耕耘的结晶,一路一景皆芳华、一枝一叶总关情。”万年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充分肯定了四十年来万年在交通建设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新目标开启新征程,我和同事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为交通事业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地把我县构建成以一个县城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中心、以景区为中心的极速旅游集散中心和以港区为中心的赣东北物流中心,为县域经济发展铺就条条坦荡大路。”(吴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