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正月十五闹元宵,全国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三清山脚下,江西玉山樟村镇,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三天的“舞板灯,闹元宵”民俗活动,300余人共舞,900米长的板灯,如巨龙腾飞;家家户户接福纳祥,庆贺新春。从唐代开始,至今传承了1000多年。
玉山县樟村镇,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素称“板灯之乡”,唐代就有舞板灯的习俗。相传,当时遇旱灾,叶氏先祖在元宵节这天召集全村每户出一板凳,以锄棒为柄,串成长龙,以祈求龙王降雨,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板灯习俗由此流传。樟村板灯,农历正月十三起灯至元宵圆灯,连闹三天;全镇村民参与,舞板灯既要体力,又要技巧,由青壮年举灯。
樟村板灯,由头灯、子灯、尾灯组成;头灯由5盏灯组成,有五谷丰登之意;子灯,每班约有150桥子灯,一条条木板连接,每条木板放置各种造型的的灯笼;尾灯,点燃5支蜡烛,与头灯相呼应,以太极图显现;首尾相接,形成了一条火红的长龙。
举头灯的村民带领大家到村广场走位、打旋,“打旋”是人们最热闹、最兴奋的看点,在300多人参与下,900米长的板灯,随着表演队“单旋、双旋、折经摺”等多种方法变幻,形成一条蜿蜒盘绕的巨龙腾飞……
广场结束,接着板灯表演队在唢呐锣鼓声中,穿街过巷,挨家挨户去闹灯;随着锣鼓声临近,村民家家摆香案、点香烛、端茶水、配点心,烟花鞭炮迎接。
头灯入屋,村民热情地请表演队喝茶、吃点心,将家中的蜡烛与灯头的蜡烛互换,并为灯头披上大红布,寓意火红吉祥。千百年来,樟村板灯不仅仅是祈福、旺财、兴丁,更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詹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