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建 见习记者 钟芷涵 文/图
“现在的手电筒,有戴在头上的,有手提的;有扁的,有圆的,有正方形的,有长方形的,颜色也是各异,价格10元或30元不等。手电筒已不用电池,改成了充电式,方便又耐用。”12月26日晚,广信区解放路一小商品超市的服务员祝英英说。
此时一位看上去五六十岁的老人正在挑选手电筒。老人告诉记者,记得在三十年前,他在乡下的时候,很多人走夜路,只是用火把、煤油灯,遇下雨或是刮风的时候,就只能睁着眼睛瞎摸乱撞了。因而,那时候手电筒是农家的稀奇之物。那时候的手电筒还是铁外壳,用两节干电池。少数有手电筒的村民生怕手电筒换错,还在上面做个记号,或绣束樱花、或粘点油漆在上面、或用一个小荷包挂在手电筒屁股上。“近几年买手电筒的顾客越来越少了,一两天才能卖出一个,一般是学生和户外运动的人购买。”祝英英说。
12月27日,记者来到广信区煌固镇山头村的一个乡下小超市,看到该超市里有手电筒出售。老板缪宇新告诉记者,他开店已经20多年了,以前一年要卖出1000多个,村民走夜路,要用手电筒,晚上给稻田灌溉,要用手电筒,早上起早干农活,要用手电筒,一些年轻人夜间抓泥鳅和青蛙,都是用手电筒的。现在充电式手电筒取代了干电池、LED灯珠取代了传统的灯泡、筒身也是从铁壳变成了铝合金。而且手电筒的名称越来越多,比如充电手电筒,LED手电筒、强光手电筒、警用手电筒等。手电筒的用途已经体现在扑救山火、抗洪抢险、地震救灾、养殖巡查、户外运动等方面,但是使用手电筒的村民越是越来越少了,店里一年卖不出100个手电筒,因为近几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到处都有了路灯,生活越来越好的农民也不再起早摸黑地干农活。
“以前基础设施很差,路灯这些都是没有的,所以晚上出门就全靠手电筒了。别看它其貌不扬,这可是当时必备的照明工具。也是多亏了它,才免得夜里走错路,甚至走进涵洞或水沟里而摔跤。更严重的,没有手电筒,还会踩到蛇,被蛇咬伤。”缪宇新说。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