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义敏 本报记者 蒋学华
“陶老师,来啦!”近日,在万年县裴梅镇马鞍山村,身患残疾的孩子方文斌早已将书和本子放在桌子上,站在家门口,等待着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陶苑的到来。
一见面,陶苑就拉着方文斌的手,亲切地与他交谈,“小方,上完生活、语文等课程,老师教你画一棵树。”20分钟过后,陶苑拿出两张图,一张是自己已画好的一棵树,另一张是未上色的一棵树。“这是一棵树,它是什么颜色呀。现在,从这些画笔中找到这个颜色,给这棵树涂上颜色吧。”陶苑慢慢引导小方去认识一棵树,经过几番努力,小方成功给树穿上“绿衣裳”。
方文斌姐弟俩一直由年迈的奶奶照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身患残疾,方文斌无法到校学习。得知这一情况后,县特教学校主动送教上门,每周安排教师利用周末时间上门辅导。“第一次来他家里,他一见到我就躲,不愿意和陌生人亲近。只会‘咿咿呀呀’地发声,不能准确发音。经过多次‘送教上门’,现在小方不仅会主动与我亲近,还能读出一些字,说出一些短词短句。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他对绘画有兴趣,我就针对他的实际接受情况,安排一些绘画的课程,提高他的认知和感知力。”陶苑说,“平常我们除了给他辅导作业,教他绘画,还会进行一些生活上面的训练,比如一起做手工,手把手教一些生活技能,等等,就像他们的大姐姐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方文斌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比如说话清楚了,能够写自己的名字,能够数10以内的加法减法,能够画一些很简单的画,说话也有礼貌了。希望我们万年县特教学校一如既往,对我们贫困学生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方文斌的邻居裴士军说。
万年县特殊教育学校主动作为,积极为重度残疾学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从基础文化知识、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康复训练,让残疾学生足不出户,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为让每名残疾孩子都能平等接受教育,万年县特殊教育学校组织教师进村入户,对全县办证建档的6至16岁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未入学学生的残疾类型、智力水平、生活能力和家庭困难。本着家长自愿原则,确定送教服务对象。之后,学校制定送教上门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工作制度。送教老师再针对个案情况,分别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做到因人而异、个性化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目前,学校已对全县82户重度残障儿童少年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从学校成立之日起,就针对教育扶贫提供‘送教上门’服务。送教前,送教老师会进行‘一对一’备课,确保每次送教有质量、学生有收获。今后我们就想给他们分类,能够接受知识的,我们就多送,甚至利用我们课外时间,不仅仅是周末,跟他们的家长也有一个沟通、交接,让他们不仅仅是依靠我们的力量,也依靠家长的力量,在我们不在的时候就填补我们的作用。”万年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徐样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