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入春以来,很多地方都投入到了春耕播种工作中,而眼下在横峰县药植园千丰中药材基地的薄荷草,却迎来了收获的季节。4月12日,千丰中药材薄荷草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拿着小刀来回穿梭,村内前来做工的10几名村民正在基地负责人的带领下,忙着收割、装筐、晾晒薄荷草药材,四处一派繁忙景象。
流转土地650余亩
种植中药材助贫困户脱贫
“薄荷草是我们新试种的一个品种,首批试种了20亩,从目前收成来看总体还是不错的。”千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兴明说,基地当前流转土地650余亩,主要以种植枳壳、黄栀子等木本药材和元胡、贝母等草本药材为主,基地是浙江胡庆余堂天然药材有限公司原材料定点供应基地。薄荷草试种也是与胡庆余堂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薄荷草从种植到收获只需3个月,种下去一年可以收获三到四季,可为附近村民常年提供务工岗位。
“现在晒干后的薄荷草1公斤可以卖到20多元,而我们亩产能达到150公斤的产量,现在也不愁销路,所以整体效益还是不错的,我们现在付给村民的务工费也能达到每天70元左右。”黄兴明说,中药材种植是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方面成效显著。看得见效益,村民务工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常年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20来名,赶上抢种抢收的时候来基地打零工的则达70多人。有了村民的支持,自己更有发展的信心了,下一步,黄兴明还计划将中草药种植基地面积再扩大400亩,争取让土地资源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最大程度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据了解,去年千丰药材基地光支付土地流转费用近50万元,支付农民务工工资达80万元,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周边贫困户脱贫。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持续引进中药材种植产业
“一有时间我就来基地干活,每天能挣70块钱,一年下来在基地干活200多天,这几年我每年都差不多能挣16000多元钱,还能照顾到家里。”今年65岁的村民张金香毫不遮掩地说,她老伴患有肺炎和肝肿大,常年干不了活,儿子十多年前在建筑工地从高处摔下来现在还在穿尿不湿,家里都靠她在维系着日常生活,所幸在基地务工赚到了钱,家里也脱贫了。每天像张金香一样,从附近村子来基地干活的村民不在少数,大家心里都有本账,基地干活不仅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而且日子也越过越好。
“这段时间有的忙了,薄荷草收完还有200多亩的元胡和贝母紧接着要收,”夏阳村的村民杨荣莲笑着说,这个年纪还能每天挣个七八十块钱自己很满意,几年来在基地务农也存了点钱,过起日子来心里也踏实了。
产业兴,稳就业,百姓富。近年来,横峰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引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观赏、药用、旅游、培育、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药植园,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千亩中药种植示范基地,在各乡镇发展了13个中药村,打造“赣东北中药材种植加工示范区”,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种植中药材。如今,中药材种植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优质产业,着实鼓起农民的腰包,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郑行祥 本报记者 杨小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