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家在山里。年节将至,我回味老家年味。
大人忙挣钱,小孩盼过年。忙来忙去,钱少钱多,一年到头,好像都是为了过个好年节。年节是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她不是一天,而是一连串的过程。从闻到年味开始,到元宵节结束,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浓郁的年味,熏得人朝思暮想,神魂颠倒。
从喜猪开始,就闻到年味了。杀过年猪,不叫杀而叫“喜”,杀过年鸡鸭,也不叫杀,而叫“献”。我虽然不懂与平时叫法有区别,“喜”和“献”是对年节的敬畏。
喜猪要聚餐,像摆酒席一样。买肉的,邻里乡亲坐上两三桌,叫吃喜猪饭,很喜庆,也很热闹。祭灶神也很神圣,很虔诚。腊月廿四傍晚,在灶房桌子上,要摆上齐全的祭品,然后点上蜡烛。意思是请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保佑着一家大小新年平安和顺。
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春联很特别,家家都有,户户都贴,很醒目也很喜气。有的大门上贴了,厅堂的柱子、走廊的柱子上还要贴,都是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辞旧迎新语。他们不太懂“年”兽的故事,也不太懂春联的来历,但辟邪驱灾、迎祥纳福朴素的思想,他们有,用贴春联加以表达了。
备年货,大扫除,砍年柴,洗被子,祭灶神,收账款……个个忙到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年味最浓。吃完早餐,女主人要用大锅去文(煮)肉,锅里也有鸡,肉香味弥漫着满屋,孩子嘴里啃着一块块煮熟的骨头肉,高兴地嬉闹着。男主人忙前忙后,又是请社公,又是祭祖宗。礼毕。就是一年当中最丰盛的大餐——过年,吃团圆饭,又叫年夜饭。那餐年夜饭,一般会在午后两三点开始吃。我家是两张大桌拼在一起,全家人享受着美味佳肴,非常地温馨、幸福!
吃过年夜饭,村庄上的人就会齐聚在一起“换”井,两口石垒的大井,你一桶我一桶地提水,不到一会儿功夫,就扫洗得干干净净。看着汩汩流出的清泉,人人脸上都会洋溢着微笑,个个心中都是甜滋滋的。
那一夜,爆竹声声,响彻云霄;灯火通明,笑逐颜开。一家人围在厅堂中央烧旺火,叙述着各自的故事,享受着天伦之乐,吃过宵夜,发(领)过压岁钱,听着敲响的零点钟声,算守岁,又是新的一年开始。
老家的规矩,正月初一,一般是不过家的。一家人在家里,穿的是新的,吃的也有讲究,就连早餐也是男主人起早做,吃斋,还少不了芹菜,传说,吃了芹菜,人就会勤快,勤耕种不多有少,就会生财。那一天,还不准动扫帚扫地,向外扔垃圾,也不许用刀具。
初二开始拜年,场景非常壮观,乡间小道,人来人往,是道独特的风景线。龙灯在晚上穿梭,鼓声在山间飘荡。老家的年味,就是那样的延绵,就是那样的多情。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那种“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要延续到过完元宵节。
老家的年味,是悠长的,浓郁的,比起城里,要胜出许多。城里淡淡的年味,看不到喜猪的相聚,也看不到“换”井的喜闹,还难看到拜年的盛景,令人产生许多感慨,也许,本来就是如此,和而不同;或许,叫着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但我还是觉得,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就像黄河、长江,不应该有大多的改变,即使有点,也要回归本真,让人敬畏,留下谦卑,顺其自然,让历史河流慢慢转弯。
我体会不到高适“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的心境,更多的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诗意年味。
年味是馨香的,年味是亲情的,年味是关爱的,年味是孝敬的,年味是团圆的,年味是美好的。尤其是老家年味!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