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悠悠的信江川流千年,带着亘古不变的激情依城而过;逶迤的云碧峰山脉势若游虹,把满山满谷的烟岚苍翠浸漫到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上饶市信州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改革开放40年的峥嵘岁月,见证着千年饶城的华丽嬗变,也目睹着信州区的新生与成长。多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信州区以都市新区的生机与活力,依托于市中心城区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在交通运输业发展上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信州速度”和“信州模式”:京福高铁、沪昆高铁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沪昆高速、德上高速环城而过,新320国道、上广快速通道建成通车,三清山机场正式“起飞”,农村公路环乡入村、联网通畅……“铁公机”式的交通网络奔来眼底,承载着信州的发展重托。
如今,随着“四好农村路”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在信州大地上,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也正逐渐丰满。放眼望去,既有一条条平坦开阔的柏油大道沿着碧波万顷的信江河畔无穷无尽地伸展,阳光、微风带着水的润泽拂面而来,尽显端庄大气;更有一道道新修葺的沥青小路穿过静谧的乡村,把远山近水、茂林修竹、农家院落收入其中,尽显娟秀清雅。
出行路、景观路、生态路、产业路……匠心巧运的信州交通人正在以“路”之名,赴一场脱贫攻坚之约。
路桥连枝 勾勒幸福出行新模式
“信州风物好,倦旅亦开颜。滩响层层石,林疎面面山。狎鸥飞不去,放犊饮初还。夜火浮桥外,连船当户闩。”正如诗中所言,上饶,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因山而多姿、因水而灵动,然而,千百年来,信江从上饶穿城而过,于是,浮桥、码头、渡船便成了连接信江两岸最具特征的饶城记忆之一。
十年前,信江、丰溪河、饶北河两岸零星分布着12个渡口,涉渡出行群众达5万人之多。探亲访友、赶集下店、就医看病……渡口见证了百姓生活点滴,承载着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出行往事。祖祖辈辈以来,信州区秦峰镇管家村紧挨信江河,河的对岸是沙溪镇东风村埠头自然村。无论是秦峰镇村民要到上饶市区,还是两岸村民之间的日常往来,全都是靠一条摆渡的船只。1996年2月8日,因为适逢春节,过往渡口置办年货、走亲访友的村民多不胜数。争先恐后渡江的人们不听劝阻,使原核定承载22人的小木船超负荷运载,当船行驶到信江中央的时候突然发生了翻船事故,8条生命就此逝去,令人痛心。渡口安全管理和撤渡建桥已是迫在眉睫的民生大计,更是当地村民的迫切企盼。
在省、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两岸百姓翘盼已久的秦峰大桥于2009年12月29日正式竣工通车。这天,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庆典仪式,宛如长虹卧波的秦峰大桥上彩旗飘飘、载歌载舞。前来观看大桥通车典礼的村民激动地说着心里话;“大桥建成使两岸群众出行方便了,安全了,感谢党委、政府为百姓做了件实事。”秦峰大桥的贯通,从此结束了管家村与东风村一江相隔两相望的历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村民心中的民心桥、友谊桥和幸福桥。
改革的岁月总是催人奋进,信州区交通人齐心协力,以责任和担当在江河纵横的信州之上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美丽畅行之桥。茅家岭丰溪大桥起于三江片区江南大道与规划二路交叉口,上跨三江大道、丰溪河、丰溪路,交于水南片区的水南路,是上饶市首座城市景观桥和首座斜塔斜拉桥,对推动三江片区和水南片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丰溪大桥作为渡改桥项目,因其造型新颖、气势壮观、质量优质入选“中国桥谱”。朝阳大桥跨越丰溪河,东起朝阳镇下潭居委会,西连上饶县皂头镇象山村,衔接二上线、上广线以及上饶县南乡片,极大地缓解了信州区东南部的交通压力,更是朝阳镇谋求大发展的又一致富通道……灵溪张家大桥、秦峰白石墩大桥、灵溪日升大桥,这6座渡改桥项目是“十一五”期间全省计划800座渡改桥项目的组成部分,是上饶中心城区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之一,也是信州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之一。每一座昂首矗立的大桥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既象征着百姓的生存,也象征着信州区的希望。
2011年,对于信州区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在改革大潮的洗礼下,建桥总长为1641米,总投资1.45亿元的6座渡改桥项目全部实现了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彰显的是“信州速度”,塑造的是“信州形象”。
岁月更迭,曾经回荡在渡口的吆喝声,早已在信州人的耳边渐渐消失。渡口依旧是这个地名,依旧是这个地方,只是它却不再是船只停靠的港湾,而是成为了绵延数百米的滨江休闲带,绿树成荫,繁花盛开。
新时代赋予交通建设新的使命,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信州交通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继续开创着家乡交通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交通强区”铺就条条坦途。
眼下,天气已经转冷,然而,在沙溪镇老320国道改建项目的一线工地上,机声隆隆,路面铺油作业每天都在紧张地进行着,摊铺机、拉料车、压路机往来穿梭,施工人员正按照分工争分夺秒,进行路面沥青摊铺和碾压,一派繁忙景象。老320国道,这条曾经承载着几代上饶人出行记忆的道路,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路面破损严重且道路狭窄,如今,已满足不了人们新时代的美好出行需求。于是,市政府决定对这条老320国道开展一次名曰拓宽改造的“大整容手术”,使其成为一条连接沙溪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区的新道路,以缓解交通压力、完善上饶市的城际交通路线。据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建设进度比较理想,按照计划,近期将完成路面、工程施工,然后转入绿化、标线等收尾工程。华丽转身后的老320国道,路面宽度将由原来的8米左右增加到16.5米,并将实现与新320国道的互联互通,以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向沙溪延伸,并促进信州区信江河谷城镇群及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建设。
信州交通人始终以奔跑的姿态,积极推进交通项目建设,为全区人民带来一个又一个的交通建设“惊喜”。如紧锣密鼓地全力协调服务重点项目上饶到浦城高速信州区段的建设,大力推进20座危桥的改造,继续加快七里门-沙溪、松毛岭-郭门、宋宅-底刘、宋宅-西畈、五里-新塘、灵溪-睦周山等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并成立信州区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以充分发挥质监站对项目监督检查职能……
如今,一条条公路既犹如新生的“血管”充盈着古老而崭新的信州大地,勾勒出“内外畅通、主次衔接、村村相连”的美好画卷。更犹如一条条上扬发展的曲线,为信州区域经济注入着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着“交通担当”。
“农村公路+” 走出交通扶贫新路子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老话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只有路通了,农民出行才能更方便;路畅了,农业产业才能快发展;路美了,农村小康才能有希望。
自撤市设区以来,为让农民致富有“道”,农村公路建设一直都是信州区交通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早在2009年全区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就达到了354.74公里,并提前完成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改革路上,前进不止,新时代见证新作为。2018年,信州区交通运输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村村通”之后又启动了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将水泥路直接铺到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口,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米”,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水泥路直接修到我家门口,这下子骑车出去上班既干净又方便,即使是下雨天也能出门,去邻居家串门也方便多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啊!”信州区朝阳镇青金村村民徐先生看着自家门前这条刚建成的水泥路喜上眉梢,赞不绝口。
路好方能乡村美,道路无尘野菊香。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信州交通人牢牢把握管养不分家的工作方针,对管养路段开展日常化、常态化养护,确保每天作业时间不低于3小时,不仅保障道路通畅平顺,还着力使路面洁化、路灯亮化、道路绿化,为农村百姓打造高品质农村公路。此刻,一条条畅安舒美的“四好农村路”正在信州大地上纵情延伸,可谓是处处皆景、步步入画,慰藉了每一颗风尘仆仆的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秦峰老坞村不足为过。新320国道沿村而过、两条潺潺小溪缠绕的老坞村,白墙灰瓦,修竹荷塘,纤尘不染的沥青路,夹带着两旁的桂花树、山茶树向村子深处延伸。“以前这条村道不仅坑坑洼洼的,而且还很窄,只有大概一辆车的宽度,出行太不方便了。”老坞村党支部汪书记望着眼前这条蜿蜒而上的通村公路,想像着它过去的模样感慨不已。“我们村原来很偏僻,现在新改建的320国道就在村口,城区开车过来只要20分钟。村里头的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村子也变美了,不知不觉中,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发展旅游,我们有信心。”
因“秀美乡村精品示范点”而名气渐大的老坞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如今,依托村里村外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老坞村乡村旅游正风生水起。农家乐、民宿、垂钓乐园、油菜基地、骑行天地、海螺水泥专卖、菌菇种植等特色项目在道路沿线遍地开花。在老坞村的农家菜馆里,每到节假日的饭点时间,案板总被切得“嘭嘭”响,鸡鸭、青菜,荤的素的摆了一案。“大路小路都修好了,又平整又干净,乡村也秀美了,我们这儿现在跟花园一样,来游玩的人多了。”老板娘王女士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一家农家土菜馆,旅游旺季生意火爆,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对未来的旅游发展充满了信心,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我们村曾专门流转了8亩国道沿线的土地种植荷花,今年夏天盛开的荷花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赏花,眼下,村里正打算把几个山塘水库开发出来,搞水上旅游。”老坞村党支部汪书记继续说,“今后来的客人多了,村里的贫困户也能多卖点土特产品增加收入,不怕脱不了贫。”
公路通,百业兴。农村公路虽是“小工程”,却处处体现着“大民生”。农村公路+乡村旅游,刷新了扶贫模式,搅动起乡村故事,激活了农村的一草一木。
运管提质 催生产业升级新时代
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催生了信州区公路建设的一个个奇迹。然而,有运输就有运管。“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信州区交通人的初心从未改变。
岁月流转,匆匆40年行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促使信州区道路运输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的信州区交通人,坚持“交通活区”的理念,大力推进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道路运输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提升道路运输服务水平。截至目前,信州区客运主体已从十九年前的1家企业,发展到具有省际包车资质在内的9家企业,拥有车辆207辆,营运线路达55条,基本形成了远程高客直达、短途班车通达的客运网络体系,多样化的客运服务,让人们乘车出行更加便捷。而上饶东站、带湖中心站,上饶客运站,体育中心站、沙溪客运站、秦峰客运站等6个建设规范的场站,则使客运便民服务更加完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往来相送的热闹。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年来,上饶人在家门口能买到的国际国内商品越来越多。如今的信州区,正在铺设一个拥有强大的辐射国内外的物流网络。现代物流业,让信州这座山水之城散发出了浓浓现代气息。那大大小小的物流园装货区里停满了物流企业的集装车厢,承载的不止是货物,更是经济的发展,和满满的希望。
信州区,历来为四省交界商品批发集散中心之一,地理位置优越、通道优势明显,现代物流发展基础条件好。原先“多小散”的货运模式,在信州区交通人的努力下,开始向着集约化发展。自2009年将物流业确定为重点服务产业以来,全区物流业呈现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发展势头。信州区以江南商贸城、上饶大市场、白鸥园市场等集贸市场为载体,以上饶步行街及其周边的信江中路、中山路、五三大道商业街、八角塘农贸市场等中央商务区为核心,以解百、永盛、国泰等大型零售超市为骨干,引导物流业向产业及商贸集中区集聚,形成了批零、品牌专卖、餐饮、配送为一体的各种特色商业街。与此同时,还先后启动了万福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灵溪衣副产品物流中心等一批现代商贸物流项目,并通过举办物流产业业务培训、对物流企业给予各种扶持政策等方式,引导推动中小物流企业升级转型。截至2018年11月信州区的货运车辆数已达6909辆,1-10月货运量排名全市第一,同时物流企业个数及产业税收始终位列全市第一方阵,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时至今日,电商行业的白热化竞争令战火燃至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得物流者得天下”成为行业共识。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信州区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进步,助推了电子商务在饶城的崛起。滴滴(上饶)客服中心,达飞科技(金融)运营中心、华庆科技(拼多多)客服中心、盛辉集团(无车承运平台)运营中心等4家电商交易平台企业纷纷强势入驻信州区呼叫城。同时,物流的转型升级也在引导着传统产业走向“高大上”,万达广场、大润发、万力时代、明珠商业广场、亿升广场等大型商场、连锁超市先后主动“触网”,建设网上商城、扩大网上消费,从而实现了电商物流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中心城区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正在改变执法工作的行为模式和管理模式。在交通运政服务、窗口形象方面,信州区交通人也亮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成为全市第一家成立了专门档案科室的运管机构、落实IC卡电子道路运输证换发、加强驾培行业学时审核力度、试行普货车辆道路运输证远程网络审验、全区二类以上维修企业全面使用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提前实现覆盖率100%、提前完成辖区全部营运客车4G视频监控设备安装工作、辖区6家危货企业全部开展电子运单使用……一项项“互联网+”运管工程,彰显着信州交通人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匠心和奋力谱写交通事业新篇章的决心和信心。
40年的探索、40年的奋斗、40年的积累,信州交通人的身影留在了历史前行的光影里,信州交通人的脚印留在了城市发展的轨迹中。回溯过往,是不忘初心,纪念过往,亦为继续前行。未来,信州交通人将继续主动融入“大美上饶”建设,坚持“为市服务、借市发展、实现双赢”的理念不含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发展,贡献新的更大的交通力量。(吴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