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任教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多年,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平时注重做好“一日三餐”。
“早餐”
——背一篇课文
早读课,是训练学生诵读的最佳时间。所以不仅要读还要背。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启蒙时期,小学生经过夜晚的休息,大脑皮层得到了调整,恢复了先前的机能,接受新鲜事物的兴奋点活跃,记忆力较强。况且他们机械识记大于意义识记,因此叫他们利用早上宝贵的30分钟背诵一些书中的古诗词、现代诗词以及必背的课文篇章、段落,掌握这些语言文字的优秀典范,有助于学生打下牢固、扎实的基础。
“中餐”
——读一篇作文
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应地有了长进。事先我安排学生在头天晚上做好准备,也就是让他们从课外书上挑选一篇自己认为写得美、写得好的文章,把它读熟(认不到的字去查字典,应该读得流利、通顺、有感情)。第二天中午则利用十几分钟的空闲时间,在讲台上念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学生边听边动脑、动手,把自己觉得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记录在笔记本上,以此积累自己的词汇量、语汇量。一而再、再而三,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个丰富的词语“仓库”。过后,学生相互之间也可展开讨论,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每个人轮流坐庄一天读一篇,人人都有机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兴趣。如此从听说读写层面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判断、记忆等各种能力。
“晚餐”
——写一篇日记
学以致用,学习的终级目的是达到运用。我要求学生就身边、学校、社会、家庭发生的事情能够有感而发,把看见的、听说的、想到的诉诸笔端,回家后,写成一篇日记。日记不作统一规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句话两句话都行,只要是个人的思想则可。反对说空话、套话、假话。老师一星期阅览一遍,抽几篇有情有致的念给同学听或张贴在学习园地上,与大家共享(借此也表扬了写得好、写得认真的同学)。平时发动大家的力量,同桌之间交叉批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收到一箭双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