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博客
上饶新闻 首页> 新闻 > 上饶新闻 > 热点聚焦 > 正文

石笋行

2018-07-26 09:07:19来 源:上饶日报      评论:0点击:
  王春香

  来到赣剧名旦潘凤霞的家乡——玉山县必姆镇石笋村彭家,“中国赣剧第一村”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

  墙上有她的画像——红裙摇曳,水袖灵动,粉目顾盼,流光溢彩。头像下用虬劲洒脱的毛体书写着毛泽东同志的题词——“秀美娇甜”。同行的必姆籍廖老师告诉我:“这就是潘凤霞,被称为江西赣剧第一名旦,是艺术界唯一一位获得国家领导人如此赞誉的‘南凤霞’(辛凤霞被称为‘北凤霞’)”。

  烈日当头,骄阳似火。微风中有潺潺的流水声一次次撞击着耳膜。“好久没听过这样的水声了,走,带我们玩水去!”“好,我也想去看看这水!”我迫不及待,生活在新疆的李老师也热情响应。

  沿着溪边向村西走了100多米,只见水坝上滑过的水如宽大白练,那声响就是这坝上水流泻而下发出的撞击声。沿着溪流继续西行边走边看。溪边的樟树、枫杨树给我们一路绿荫。

  “喏,那就是必姆中心小学。校园围墙边有一片桃林,四五月来的时候,各色桃花盛开,枝条上花儿一簇簇一簇簇分布,整棵树花儿一大丛一大丛簇立,很美。”走近桃林,只见细细的桃枝上挂满小小的桃子。“这是什么桃子,歌姐妮桃吗?”“歌姐妮”是我们本地方言,谓“小麻雀”,是对一种又小又可爱的形象的称呼。

  继续前行,在一溪流湍急拐弯处,廖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石笋潭,水深好几米呢。这石笋村有个传说。相传,山顶的枫树和半山腰的石笋在比高,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他们一天天往上长,往上长,结果长到天上去了。这还了得?老天爷大发雷霆,就叫雷公把他们给劈了……现在半山腰上还有一截二三十米高、直径达三四米的石笋。你们看,河边满是从山上滚落的大石头,更有一块酷似仰着头的蟾蜍蹲坐在水边,好像在观望着事态的发展,又好像在说:违背老天爷的意愿不好受吧?一旁还有一座小庙,那是为了纪念曾经的“妼姆”而建的(必姆镇名的由来,仪容端庄古谓之“妼”,妇道高尚谓之“姆”。为纪念一位明朝时的母亲,在她去世之后,于村西一庙宗为其母子塑像,因“妼”为生僻字,改“妼”为“必”;谓之“必姆”镇。)。庙里中间是妼姆像,两边各有《妼姆的传说》和《石笋村赋》。现在的必姆镇和石笋村就是来源于此。”哇,好奇心被挑起,只是碍于多方原因我们没去看“妼姆”。

  跨上一座钢丝木板摇摆桥,满地的荷花,让人眼前一亮!

  看,田田的荷叶!绿盖子似的荷叶间,探出一支支或白或红或粉的各色荷花来。荷花有的已经绽放,洁白的花瓣弯腰低眉,给嫩黄嫩黄的花蕾当伴舞;有的还是花骨朵儿,一头尖一头圆,像放大的临湖独蒜头;有的还是小小的花粒儿,害羞似的躲在荷叶这大伞下……

  个个圆锥形的莲蓬,或高昂或温顺,立在莲叶间,“招摇”着,馋得人垂涎欲滴。

  一侧是静静流淌的清澈溪流,不时有小鱼儿玩闹摆尾,急转身下沉时留下个稍纵即逝的小小的水涡;一侧是土生土长的高大的枫榆树,串串榆钱子像鸟儿衔枝拍翅试飞。走在红石铺就的溪旁道,阵阵阴凉,让酷热很快远离。

  在毛竹林下,我们坐下歇歇,享受背后树阴面前白水的快意。善解人意的廖老师捡起几根细竹枝,为我们编织了几顶“遮阳帽”,戴上这绿色又环保的纯自然的“帽子”,让人回忆起了童年时代小伙伴玩耍时的情景。

  看,当年的“战士”又回来了。曾记否,溪边的树林是我们孩提时的战场?当年我们就戴着这样的“帽子”隐蔽在溪边打“游击”。后来我们又发现溪边树林有另类侵入了,不过一般都在晚上,据说他们一对对竟然也戴着这“帽子”在这里谈情说爱呢。

  清澈的溪水在红石铺就的又一小水坝前伫步小憩,把坝前坝后的青山绿树屋瓦倒映在我们眼前。或许,她也陶醉自己路过的风景吧。

  我们光着脚走在坝上,看着小虾米在石缝里迎着流慢舞。“哇,好多小虾米!”禁不住叫出了声,掬起一捧又一捧水,一只虾子都没捞着,却也不恼,裙子湿了也不觉,完全陶醉在与虾同戏水流的快乐中。

  沿着溪边继续边走边看边玩,不知不觉就折入一条田间马路,顺着马路走近一个面田背山的小村子。

  “这就是彭家村。看,好多人家墙上都有潘凤霞表演照呢!”我们跟着廖老师来到村里。在村中央,靠山面水新建成一个“潘凤霞戏台”。戏台后掩映的青山翠竹,是天然的大背景。在戏台的右侧,是“潘凤霞艺术馆”。馆内陈列着文字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了赣剧、潘凤霞和丈夫为了艺术而孜孜以求的事迹,潘凤霞演出照片,以及国家领导人对潘凤霞表演艺术的赞赏,等等。

  在餐桌上,年轻的曾支书向我们讲了进一步打造石笋村的思路。我们赞他办实事,他谦虚地说:“秀美乡村建设,全靠政策好。”

  面对一百多亩的荷田,面对这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景,面对这有文化底蕴的“第一村”,想想,不久之后,石笋村又将是一道什么样的风景呢?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

相关阅读:

上饶新闻

江西新闻

上饶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新闻热线:0793-8224621 投稿:srnews@163.com 业务合作:0793-8224921 举报电话:0793-8224621

上饶日报社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备案/许可证号:赣ICP备090149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