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汪珊兰 文/图
“扫一扫微信支付”“扫一扫送礼物”“扫一扫能打折”“扫一扫免费称体重”……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二维码被广泛使用在商场、饭店等消费场所,甚至大街上都有人拉着你“扫一扫”。你只要用智能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显示出相关信息,非常方便,亦可轻松付款,说不定还会给你打折、送礼物。然而,随着一些因扫二维码致手机中毒或受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市民开始注意到二维码可能带来的隐患。
“扫我们的二维码,就有不同的免费小礼物送!”7月22日傍晚,在步行街逛街的市民李女士有点小烦恼,隔个几米就有几个人拿着二维码让她“扫一扫”,称添加一个公众号,有头花饰品、小孩玩具免费送,“很多人都扫了。”
近两年,二维码迅速在市民的生活中推广开来,并且被广泛使用。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消费者,大部分消费者对于二维码是持支持态度。消费者薛女士表示,二维码让生活变得便利起来。“除了付款交易,还可扫码关注商家活动,不时还有优惠活动。”她坦言,二维码很方便,现在商场里类似的活动还真不少,如扫码送优惠券,扫码关注商家获取优惠资讯等。
同样喜欢“扫一扫”的小郑同学是见码就扫。“现在注册会员、享受折扣、领取礼物都是要扫二维码的。这是我上周末在购物中心扫的一个二维码,扫完就能称体重、量身高,挺有意思的。”对于扫二维码带来的便利,小郑坦言道。
不过,二维码背后或有陷阱。有消费者发现,自己扫的明明是一家企业的二维码,却莫名关注了多个微信公众号,而且这些公众号每天都发送垃圾信息和广告。
“怎么扫一下就加了那么多公众号?如果是单纯为了推广微信公众号那还好说,我就怕里面会有恶意植入的病毒,套用我的个人信息以及银行卡密码。”市民何女士担忧,现在无现金支付时代,手机绑定了自己的多种银行卡,万一被病毒植入,那就麻烦大了。
因为“扫”二维码而导致手机中毒或上当受骗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市民“扫”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二维码的制作和发布没有门槛,二维码普及面越来越广,所以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在生活中也逐渐多了起来。二维码的制作简单,几秒钟就会生成一个二维码。如果中间被恶意加入木马病毒也是有可能的。为此,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平时要提高安全意识,不要见码就扫。一般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和知名品牌包装上的二维码会相对安全。而一些街头小广告或来源不明的网站发布的二维码,最好不要盲目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