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令东 文/图
综合性调整688项医疗服务价格
317种疾病推行按病种付费、市人民医院同117家医院组建医联体、全市共组建医联体33个,覆盖医疗机构312个、组成专科联盟5个
医保参保覆盖率在95%以上
全市217.3万人签约家庭医生,覆盖率32.49%,重点人群签约214.7万人,签约率为75.22%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30%以下
317种疾病推行按病种付费、全市共组建医联体33个、医联体覆盖医疗机构达312个、217.3万人签约家庭医生、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这是一组与去年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相关的数字,这些数字,真实反映出我市医改工作正顺利地向纵深推进。
去年,我市以“看病难”“看病贵”为问题导向,突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精准发力,敢于“碰钉子”,着力在建立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巩固完善基本医保制度、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减轻医疗负担”的美好愿望正逐渐变为现实。
破除“以药补医” 药品耗材阳光采购
“医院的药不会贵,有的药比我儿子在外面药店买的还便宜嘞。”近日,刚从上饶市立医院出院的陈老先生对记者说道。80多岁高龄,又曾经历过心脏介入手术的他每年都要到医院住院,拿药也是每次出院必不可少的环节。最近两次出院时,账单上的药物价格明显较往年有了降低。这得益于药品加成的取消和2017年药品集中招标采购。2016年9月1日全市8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加上此前全市县级医院全面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至此全市41家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
2017年,我市开展全市药品集中议价、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全市建立了药品采购联合体,坚持“一个平台、上下联动、公开透明、分类采购、量价挂钩”的原则,采取“为用而采、按需而设、全程监控”等措施,将基本药物、医保目录用药全部纳入采购目录,合理控制低价药的涨幅、对反映价格虚高明显、临床容易滥用的辅助用药严格控制,有效挤压药价水分,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与2009年中标价格相比,平均降幅13.6%。去年,药品采购两票制也全面实行。“药品从制药企业到医院,全过程只开两张发票,这有效遏制了药品流通过程中虚开发票、抬高价格的行为。”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城市公立医院运行呈现“两降、一升”态势,“两降”指药占比明显下降、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下降。药占比2017年30.92%,较2016年下降8.57个百分点。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19.85元,下降6.49元。“一升”指医院医务性收入提升。2017年医务性收入(不含药品、材料、检查检验收入)占比33.98%,同比提高8.51%。
资源下沉 有序推进分级诊疗
在鄱阳县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墙上两台显示器上可以看到中心里所有人的一举一动。在远程会诊的过程中,来自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三级医院的专家们就可以在“显示屏后面”通过视频和语音研究患者病情。“患者的所有检查结果,像CT片、化验报告单等等都可以实时远程分享给上级医院的专家。”鄱阳县人民医院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远程医疗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就可以为异地患者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患者节约了看病时间和费用。
不仅仅鄱阳县的患者可以请南昌的专家看病,目前全市大部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与江西省人民医院等省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我市以人才下沉和资源共享为导向,启动了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
在中心区域,上饶市人民医院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示范引领作用,成立胸痛、脑卒中、急症危重病人、急危重症产妇、放射影像会诊等五大中心,与上饶县人民医院、信州区沙溪中心卫生院等117家医院签定医联体协议,并牵头打造远程会诊信息平台,为医疗联合体内医院免费提供远程会诊所需硬件、软件设施和技术维护;建立县域内医共体,在县域内以县级医院为牵头、联合乡镇卫生院组建县域医共体。全市共组建医联体33个,覆盖医疗机构312个,促进人才和资源的双下沉。各地发挥县级医院集约管理优势,组建检查检验中心、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共享中心,在同级医疗机构间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保障优质资源沉得下去、质量有保障;建立专科联盟。全市目前已经成立了妇幼保健、传染病、精神科、眼科、皮肤科5大专科联盟;建立了远程医疗联合体,全市共有13家医院与省内外三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上饶市人民医院与上海瑞金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协作网。弋阳县实现县乡医疗机构远程医疗系统全覆盖。
家庭医生也服务于越来越多的家庭。全市各地组建以全科医师、乡村医生为签约服务主体,以专科或公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签约服务团队,与居民家庭签约服务,提供基本医疗、重点人群跟踪、个性化健康等服务,优先签约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6大类重点人群,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2017年全市共签约217.3万人,覆盖率32.49%,重点人群签约214.7万人,签约率为75.22%。
健全医保体系 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医保关乎千家万户,是群众面对疾病时的有力保障。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市医保体系加快健全。2017年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706万人,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筹资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12年人均280元提高到2017年的450元。与此同时,加大对大病患者、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完善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政策,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机制。2017年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为72%。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市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住院和门诊特殊慢性病进行再保障,确保通过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救助、财政兜底 “五道保障线”,贫困人口医药费用实际报销比不低于90%。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全市目前已经全面推行以按病种、按床日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基金预算管理,有效发挥控费作用。在国家320个病种目录内遴选317种疾病推行按病种付费,在精神病医院推行按床日付费。按照“结余留用、超支分担”原则,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谈判协商与风险分担机制,倒逼公立医院强化内部管理与自我约束,主动进行控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