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记者有一个好朋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乡村中学教书。他是初三年级的“把关”老师。升学考试,语文成绩拉分,下学年学校就让他教语文。数学成绩拉分,下学年学校就让他教数学。物理成绩拉分,下学年学校就让他教物理。他样样学科都能教,而且教得好。因为,他的理想是做个样样学科都全能的好老师。
1983年初,他想学英语,就买了台“红灯”牌收音机学英语。跟着收音机,他从字母开始学,从音标开始学,艰难地自学。他所在的那个学校,英语一直拉分,校长和教导主任见他在自学英语,就“逼”他下学年教初三英语。这年秋季开学,他就成了初三年级的英语老师了。他自己只学了半年的英语,怎么教初三年级的学生?
他从全县各乡村中学借了18套初三至初六的英语教学参考书,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英语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套英语教学参考书,采取“兵教官,官教兵”的方式,师生同甘共苦、排除万难一道学习英语。次年升学考试,奇迹出现了:全县英语第二名和第四名是他教的学生,他教的学生共有四名上了师范英语班的笔试分数线。
记者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
他说,树起学生学好英语的理想。当时的初中第五册、第六册英语课本中有好几篇科幻、科普小品文。这些小品文的内容是:进入21世纪的“电视电话”让人类穿过时空“天涯若比邻”,21世纪是人类高科技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居住在“地球村”的人类生活离不开英语交际等等。开学初,他对照英语教学参考书的译文,用了两周时间先专门讲这些科幻、科普小品文,让学生认识到,要做21世纪的人才,就必须学好英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理想。有理想,就有了动力。有了动力,就自然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排除万难,学好英语。这样,在这个动力之下,师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始终兴奋地学,焉能学不好?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理想是动力。
人生犹如一路前行的列车,而理想是这列车前行的动力。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判断和努力方向。
试想,人有了理想,什么人间奇迹不可以创造?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