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简装,干练清爽,外表俊朗,眉目清秀。这是厦门市上饶商会副会长、厦门万盛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凌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33岁的徐建凌尽管年轻,但已是一名老练的经营者。他把小小的青梅做成大产业,成为业界翘楚。
采访时,正碰上徐建凌准备前往广州洽谈并购工厂。听说老家记者来采访,他特意抽空,与记者分享他的创业经历。
多岗历练 打工仔变身创业者
徐建凌老家位于余干县梅港乡杜家岭村。这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当地很多人从事打井行业,徐建凌的父亲也不例外,常常外出打井,供养一家6口生计。父母每日为生活奔波,让徐建凌从小就很自立,学习之余经常帮家里干农活。
2003年,徐建凌从学校毕业,来到厦门寻找发展机会。刚开始,人生地不熟,他四处找工作,3个月时间面试过好几家企业,最终被一家大型光学厂录用做仓管员。工作来之不易,徐建凌格外珍惜,每天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9点,几乎天天加班。努力拼搏得到回报,一年后他被提拔为仓储物流主管。在新的岗位上,徐建凌有了学习管理企业的机会。
2006年,因为有在大企业做管理的工作经历,厦门一家食品厂看中徐建凌,邀请他出任总经理助理一职,协助管理企业生产、后勤、行政、仓储、物流等业务。“在这里,管理的部门更多、责任更大,积累的经验也更丰富。我渐渐学会了怎样去运营一家企业。”
2010年,徐建凌看到食品包装行业很有前景,在没有辞职的情况下,利用工作之余,与一位朋友合伙,“试水”包装行业。为节约开支,他和朋友亲力亲为,自己为厂房安装调试生产设备。由于技术不成熟,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达标,让刚起步的徐建凌吃了不少苦头。为提高产品品质,徐建凌和朋友反复钻研,改正产品缺陷。半年后,工厂开始盈利。
包装厂的成功,坚定了徐建凌创业的信心。
觅得商机 小青梅做出大产业
2012年,一位做蜜饯生意的朋友邀请徐建凌,参观他的青梅工厂。这次参观给他很大触动:“朋友的蜜饯工厂,当时产值能做到四五个亿。我了解后,感觉很震撼,没想到这生意能做得这么大。”由此,徐建凌有了辞职创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当年徐建凌离开了食品厂,与朋友筹了80多万元,创建了自己的青梅工厂。“做产品首先要做渠道。”考虑到一般商超很难进入,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成本又高,徐建凌对此犯了愁。这时一位经营连锁美容店的朋友给了建议。他说,美容院需要这类休闲食品,并表示徐建凌的产品可以进入他的美容店。徐建凌听了,顿时眼前一亮,决定以美容院为销售终端,产品走中高端路线。“一开始很辛苦,大家没日没夜地跑销售渠道。”随着渠道的打开,事业渐渐步入正轨,销售额稳步增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启了企业发展的加速度。”2014年,一名微商主动找到徐建凌,询问产品情况后,下了订单。这事启发了徐建凌,“微商不需要店面,成本低,人人都可以做,运营灵活,覆盖面广,市场前景很大。”徐建凌遂决定向微商领域发力,在各地建立代理渠道,推广产品。这一经营策略取得巨大的成功,为企业赢来了爆发式增长。
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微商为了拿到货,甚至从全国各地来到他的工厂,在办公室等货出厂。为满足需求,徐建凌陆续开设新厂。巅峰期,有数个工厂同时生产供货。“当时我老厂的技术员都被抽去新厂做主管,原来的主管都成了厂长,结果还无人可派。”徐建凌回忆说。
如今,万盛达食品已经成为行业佼佼者,同行学习的标杆。
再接再厉 转型发展谋求新局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头脑清晰的徐建凌渐渐意识到危机。“由于企业扩张太快,规模太大,管理很难跟上,产品品质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这对食品行业来说,是致命的隐患!”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徐建凌在加强员工培训的基础上,开始整合工厂资源,集中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品质管控。
“梅子行业经过这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市场已趋于饱和,销量会稳定下来。今后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徐建凌开始产业升级转型之路。2015年,他租了一间4000平米厂房,投入300余万元,启动新工厂项目。新工厂采购了国内领先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准备打造成为行业样板工厂,内部设置参观通道,可以让客商现场观看整个生产流程。目前,该工厂即将投产。
在企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徐建凌也在不断探索多元发展的路子。化妆品行业是他看好进军的下一个方向。目前,他正与广州一家化妆品厂洽谈并购事宜,希望通过并购,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员,快速进入市场。
本文来源于上饶新闻网[www.sr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