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视听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
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出游宝典 > 正文

“人鸟共生”绘就幸福图景

2025-11-21 09:27:59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坐落在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

上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晓昕 龚俊慧 文/图

江西省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位于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也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植被多样、生态良好。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婺源考察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9月底,记者走进石门村,开展蹲点调研,探寻这座小山村因鸟而兴、因人而美的幸福密码。

鸟儿是全村人的宝贝

晨光初透,静谧的星江河薄雾氤氲。67岁的护鸟员兼义务讲解员俞旺金推开家门,沿着青石板路走向村口河岸那片蓊郁的水口林。

这片由古樟、乌桕、枫杨组成的天然林,是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也是全球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的关键栖息地。每年4月至7月繁殖期,许多蓝冠噪鹛会飞到这片天然林中,栖息、繁衍。眼下,虽不是蓝冠噪鹛的繁殖期,他仍坚持巡护河道,观察湿地公园沿线的动静。

“2000年,这种消失81年的鸟类在婺源被重新发现时,野生种群数量仅50多只。2023年,总书记来我们村考察时是250余只。现在,你猜猜有多少只?”俞旺金问起记者,却又自答,“600多只呀!”他的嗓音难抑激动。

为了守护好蓝冠噪鹛这张生态名片,石门村成立专业护鸟队。他们每天绕村开展巡护,每周在湿地公园沿线开展一次“大巡护”。蓝冠噪鹛繁殖期间,村里在其栖息地周边拉起隔离线,避免游客误入惊扰,最大限度保护蓝冠噪鹛繁殖环境。“林子很大,蓝冠噪鹛来自野外的威胁也很多。”俞旺金告诉记者,“树林里最多的就是松鼠了,它们是杂食动物,会偷吃鸟蛋来补充蛋白质。”为了防止松鼠“偷吃”,他们会在林子里放置一些笼子,笼子里再放置一些诱饵来捕捉松鼠,捕捉到后再把它们放归到远一些的山林中。

“如今,护鸟已成为石门村每个人的本能。”俞旺金说。今年5月14日,70多岁的村民程益弟在河边洗衣服时,发现一只蓝冠噪鹛雏鸟落入水中,她赶紧丢下手中的衣服,叫来了护鸟员,经悉心照料后,这只“蓝精灵”完成野化训练,成功回归自然。每到繁殖期,全村自觉开启“静音模式”——施工暂停、车辆绕行。这种发自内心的守护,让石门村赢得了“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的深情眷恋。

为鸟儿定制“理想家园”

“蓝冠噪鹛会选择在这里安家,正是因为石门村古树多、环境好。”俞旺金讲解道。

护鸟先护沙洲。水口林生长于月亮湾沙洲之上,而这片沙洲曾因河水冲刷而日渐萎缩。村民陈社泉清晰记得,好几年前一场大雨,沙洲上有树倒了,鸟窝也掉了下来。为修复这片关键栖息地,当地请来南京大学专家团队,用钢筋石笼加固堤岸,并在岸边铺鹅卵石,在沙洲上补种枫杨、水杉等乡土树种,并同步种植蓝冠噪鹛喜食的枇杷、桑葚等食源植物,为鸟儿定制“理想家园”。

保护与发展的博弈也曾在此上演。“沙洲上环境好,村民喜欢在这里养家禽。”2019年4月底,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巡护时发现,沙洲上还有20多个鸡棚,一两百只家禽与蓝冠噪鹛争食。当年5月,张凤莺便与村委会商议,决定拆掉鸡棚,另划养鸡区域。

“护鸟归护鸟,怎么鸡都不让养了?”部分村民“不买账”,张凤莺听到不少抱怨。 转机出现在2024年。婺源县推行“政府付费买生态”机制,石门村23户村民与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签订自然保护地地役权协议。村民获得生态补偿金后,主动退出沙洲的耕作养殖。

“沙洲回归自然,两年的时间里,蓝冠噪鹛种群数才会成倍地增加。”俞旺金说。

“人鸟共生”带动增收致富

“欢迎直播间的宝子们,3号4号已经满房了,5号6号还有房间,喜欢的宝子们赶紧下单……”还未走进许美玲的花屿归宿,就已经感受到了她的忙碌。

这位曾经在县城经营西餐厅的女老板,如今已是石门村最火的民宿主理人。2023年底,她毅然关闭了县城的餐厅,回到石门村将自己的老房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去年,全村接待游客数量达65万人次,许美玲的花屿民宿自从去年5月开业以来,营业额达到了70万元。

一只鸟带“飞”一个村,也带回了一批返乡创业的青年。如今的石门村已经迎来67位村民“归巢”创业,民宿由2023年的2家增至47家。村委会还统一规划了摊位,供村民出售本地特产。

依托蓝冠噪鹛这张“生态名片”,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有活干有钱赚。

“正月梅花对雪开,二月杏花送春来……”月亮湾河畔的竹筏上,竹筏工王新兰唱起了当地民歌《十月花》,歌声缓缓流淌,在静谧的星江河上悠悠回荡。

今年58岁的王新兰是2020年返乡的,听说村里的游客多了,她便买了竹筏,加入了竹筏队伍,可是好景不长,大家你一只我一只的,秩序混乱,谁也赚不到钱。“2023年初的时候,在这里自发经营的竹排有100多只,经营秩序非常混乱。”秋口镇党委书记吴锦寿告诉记者。最后,石门村以生态资源入股,与婺源文旅集团合资成立月亮湾水上经营公司统筹竹筏运营,带动60人就业,45名村民成为正式竹筏工。“忙的时候一天能开20趟,一年下来至少有3万元的收入!”

村民们不仅是员工,更是股东。吴锦寿说,“公司每年60%的利润都会作为‘生态分红’,发放给沿线村庄的1800位村民,去年,每人拿到了450元的分红。”

因为蓝冠噪鹛,这个仅有118户,人口仅512人的石门村,走上了“共富路”,去年,石门村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较10年前增长了9倍。

夕阳西下,晚风轻拂着百年的水口林,俞旺金结束了当天的最后一场讲解。晒秋广场的“笑脸墙”上,一张张幸福质朴的笑脸,共同绘就了石门村“人鸟共生”的幸福图景。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