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淑兰 文/图
铅山石雕技艺拥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自宋代起,随着青溪石的开采,这项石雕艺术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吸引了各地工匠汇聚铅山,他们带来不同地域的石雕技艺与文化,催生出众多精美绝伦的作品,如鹅湖书院石牌坊、葛仙山石龙池、石塘鲤鱼洲祠堂门楼、十一都祠堂门楼、陈坊万寿宫门楼,以及晚清以后出现的拱券式石构建筑,如河口药铺“吉生祥”门楼、“金利合”门楼、石塘纸业“天和号”门楼等,无不造型大气、纹饰精美、寓意深远,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
铅山石雕品类丰富,主要包括工艺品、牌坊、亭塔、石桥与石雕门楼等。石雕工艺品多为挂件、把件与摆件,常用于日常装饰;石牌坊雕工精湛,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饰以人物、动物、花卉等丰富图案;石亭塔形态多样,有四角、六角、八角及扇形等样式,柱身与额坊等处常雕刻花鸟、龙凤及各类瑞兽;石桥则于栏杆、栏板、桥墩等部位施以精美纹饰;石雕门楼多见于商号、会馆与宗祠,常为城乡中最为宏伟华丽的建筑,门额与门柱上多见繁复石雕,彰显气派。
在雕刻技法上,铅山石雕可分为浮雕、圆雕、沉雕、影雕、镂雕与透雕六大类。在造型表达上,铅山石雕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意象,传递出力量、速度、人性等深层意涵。艺术家以自然的形态与色泽,象征现实的“境”与心灵的“境”,将远山云雾、近水波澜等自然意象融入创作,体现出对意象与象征美学的深刻追求。
2025年,铅山石雕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作为传统工艺瑰宝的文化与历史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