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华富
兰村畲族村街道两旁的房子一以贯之地保持着民族风格。这边有老人坐在门口的矮凳上掰玉米,那边有三两小孩蹲在屋角蹶着屁股打四角。
向导蓝东旺71岁的母亲远远地迎过来,笑容灿烂,一口的“德语”(德兴方言)像一曲《走进畲乡》的民谣。
东旺说:“兰村与乐平的戴村相邻。我们兰村有近三分之一姓戴。”
东旺家屋后一百余米处的古银杏树引人注目。这棵银杏有五百多岁,树的主干像分三层的莲花宝座。
“这是两次遭雷击的结果,第一次几乎连根劈断。”
东旺告诉我,这里就是戴儒的家,确切地说,我们所站的位置是戴儒家的后花园,前面是都宪第(戴儒的家宅)。这棵树从树龄推算,应该是戴儒或者他的父亲植下的。
《德兴县志》记载,戴儒,字汝直,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行人之职,不久转任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当时烧制御用瓷器的烧造司,因失于管理,人员过于冗滥,不但存在好多有职无事吃空饷之人,且烧出的瓷器质量也参差不齐。看到烧造司这种无序的乱象,在工科司职的戴儒,不怕得罪人,启奏皇上,要求撤换烧造司的官员,“清查二十四监,汰冗匠”。戴儒的建议被采纳。朝廷对烧造司进行了一番整治,结果年“省班米几十万石”。不久戴儒升任都给事中,转任太仆少卿、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府尹。有一年,应天府遭灾,粮食无收,出现了饥荒。但戴儒由于平时就做好了抗灾防荒准备,制定了合理有效的应对政策,所以在面对灾变时,从容不迫,使得每户灾民都得到及时的赈恤。应天府治理上有了政绩,戴儒又被调往治政较差的四川任巡抚、都御史。在四川,戴儒除弊兴正,扶良惩奸,以身作则,为人刚正廉洁,僚属敬佩肃然,人人端正行事,不敢有丝毫怠慢滥行。
东旺说:“戴儒不姓戴,姓蓝。”
我一脸疑惑:“不姓戴?”
一旁的村主任说:“是的,他叫蓝戴儒,他的祖父原本姓‘戴’,过继给了蓝姓的舅舅。”
“那……《德兴县志》《德兴进士》都记载他姓‘戴’。”
东旺怕我不相信,就从车上拿出《家谱》和戴儒父亲的墓志铭拓件。
我说:“你可是有备而来呀?”
“这几天正筹备修家谱,所以随身带着。”他憨憨一笑。
拓件记载,戴儒的曾祖父戴麟德,有兄弟七人,戴麟德的舅舅是兰村人蓝彰,蓝彰去世时无子,于是舅妈许氏作主将戴麟德过继给蓝彰家。
村史馆旁的一条小弄子有一截十米左右的青石板路,将我引向记忆的更深处。我喜欢古村落,尤其喜欢这青石板路。不仅平坦,走路不摔跤,冬季雨雪天不湿布鞋;而且夏天身上出现了红红的硬块(这是长疖子的前兆),母亲就会拿一把菜刀,用前侧面均匀地从青石板上铲下一些细沫,用白酒调好涂抹几次,硬块就被镇压了下去;我们还可以在上面“跳洋房”,滚着铁环叮叮当当满村跑……我的童年几乎是青石板铺成的。
村主任遗憾地说:“只剩这一截了。这条小弄子原来是我们村最繁华的街道呢。”
村中心街南的一栋民居很特别,东侧墙上镶嵌着硕大的活字模型,东边的空地上也做了很多。村主任介绍,这里原来是一栋很大的房子,以前是印刷厂。
村主任指着街北的一排民居说:“这里原来是一大排手工业作坊。”
志发问:“我们来的路上有个‘北窑’的村牌,那应该就有‘南窑’吧?”
“是的。这一带的窑很多,沿河都是。数这两个最大,又居兰村的南边和北边,所以就叫南窑、北窑。”
据了解,这里的树荫苍翠之中沃土肥田之下,随处可见瓦罐的足迹,这引起了志发的极大兴趣。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窑呢?”志发似乎在自言自语。
不足为奇。一则是这里的土质好,黏性高;二则是这里的水旺,做坯时取水方便;更主要的是,瓶瓶罐罐易碎且重,这里临城区,又是德兴境内最大河流的出境门户,水域宽阔,水量丰沛,交通运输方便。兰村始祖蓝伯禄是有眼光的,“伯禄公何等的高而识广,能善择而蹈于斯土”,“观其地势,则峰峦耸翠,曲水萦洄”。兰村之美在于“山、田、村、旱(旱地)、水”江南“五秀”俱全。清代族人蓝友昌在《蓝村八景·震卓文峰》中有诗云:“震方卓立起文峰,俯视层峦千万重。人杰多钟山水秀,后贤迭出作儒宗。”这里的景致和灵气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走南闯北的儒商,以至于他毅然决定背井离乡在此定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家族能够良性地传承发展,一定有它优秀的内核。我从《蓝氏家谱》中翻到了“五劝五禁”及“十八规”,这些规定对蓝姓后裔思想观念、行为举止、日常起居都作了严格的规范。
我们在村史馆看到了兰村的鸟瞰图,一只憩于乐安河岸的展翅凤凰,北边是滚滚西流的乐安河。凤凰的尾朝西北,头向东南稻花飘香的广漠田野,两翼张开,正欲飞翔。
兰村如今1200多人口,360余户,上下两族蓝姓只占80来户,另外三分之一是戴姓,还有三分之一是其他姓氏。这么美丽的地方,谁不想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呢?
蓝姓有着博大的胸怀,来者不拒。正如《蓝氏家谱》所记“无论同姓如是,即凡异姓亦然”,他们亲如家人。蓝友昌在《蓝村八景·玉带双悬》中写道:“砂如玉带两旁悬,双应台星自古传。已验昔人占独步,尚留一座待来贤。”畲族同胞已融于汉民族的大家庭,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共同装饰这只美丽的凤凰。
我们在村委会休憩时,村主任捧出了一本300多页的《兰村规划设计书》,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要在乐安河与村子之间的神降坞建一个200多亩的滨河大浴场。
东旺还有信心将神降坞附近30多亩红豆杉林扩种到100亩以上,他说:“我们村毗邻城区,村前是四车道,村后有通湖达江的乐安河,山灵水秀环境优美,乡亲们情同手足、群策群力。现在正赶上乡村全面振兴,相信兰村这只身着民族服装的银饰凤凰,将来经大浴场的‘三味真水’沐浴,会更有力量向着高远的未来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