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淑兰 文/图
近日,鄱阳葱酥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承载着地方味觉传统的糕点,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糕点业在鄱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民国时期,县城内便有大小糕点作坊三十余家,其中,鄱阳葱酥饼以其独特风味,成为当地老少皆宜的传统糕点之一。
葱酥饼属于酥皮类糕点,因层次分明、口感松酥而得名。其制作关键在于“起酥”,又称“开面”——以水油面团包裹植物油脂,经反复折叠、延压,形成层层叠叠的酥皮,再填入特制馅料,烘烤而成。成品饼皮酥松、葱香浓郁,口感软糯中略带咸味,风味独特,余味绵长。
在鄱阳,许多糕点店仍延续着“前店后坊、自制自销、日做日销”的传统经营模式。因选料纯正、工艺考究,产品色香味俱佳,深受本地及周边地区民众喜爱。
鄱阳葱酥饼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彼时鄱阳不仅是江南重镇,更有洪皓及其子洪适、洪遵、洪迈等在京城临安为官,他们将中原饮食文化带回故乡,月饼也由此传入鄱阳。至明代,随着徽商西进,鄱阳成为商贸中转站,中秋食月饼之俗渐在民间盛行。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将“嫦娥奔月”等神话图案印于月饼之上,赋予其艺术与文化的双重内涵,使月饼不仅是节令食品,更成为传递情感与祝福的礼品。
而今,鄱阳葱酥饼已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关于“鱼米之乡”的温暖记忆,承载着鄱阳人的乡愁与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