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视听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
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上饶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自觉

2025-10-22 09:11:26  |  来 源:上饶新闻网  点击: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以更高标准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在赣东北的青山碧水间,上饶正以“山水人文交融、传统现代交汇、乡愁乡韵交织”为主旨,将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中和之美”的秩序韵律、“美善相乐”的价值旨归,熔铸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基因,探索出一条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以文化自觉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的乡村振兴之路。

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最高境界,直接塑造了其以“意境”为核心的美学范式。这一思想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秩序与人间伦理的深刻洞察。《论语·雍也》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自然山水人格化、德性化,使人与自然在伦理与情感上相互贯通;《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心灵与万物一体的自由境界。这些经典论述奠定了“天人合一”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思想根基,体现出一种超越主客二元对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性审美观。

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天人合一”成为了指导乡村空间重塑与景观营造的活态理念。自然景观作为乡村美的生态基底,不仅指向物质层面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更是承载地域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栖居场所。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以尊重与维护自然肌理为根本前提,具体表现为以最小干预为原则的地景艺术、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柔性工程,以及顺应地形与气候特征的乡土植被配置,进而在视觉与生态两个维度构建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可持续景观。进一步来看,美丽乡村中的自然与人文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处于持续互动与对话之中。这种互动体现了审美的主体性与自觉性。一方面,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农耕实践、村落布局、节庆仪式等人文活动,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意义与情感温度;另一方面,自然亦反向塑造人的审美感知与生活方式,山势水形影响聚落形态,季节更替引导民俗节奏,形成所谓“山水育人、人成山水”的共生关系。近年来,上饶始终秉持“天人合一”审美观,注重保护良好生态,守护绿水青山。在婺源篁岭村,参天古树环绕、万亩梯田簇拥,白墙黛瓦搭配五彩缤纷的农作物晒匾被转译为乡村建设的文化符号,编织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鸣的农耕画卷,体现了《园冶》所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识。在广信望仙乡,建设者摒弃大拆大建,依山就势复原唐代“仙侠墟市”风貌,将废弃采石场改造为悬崖民宿群,让1600米长的山谷重现“溪畔千年采矿史,崖间半部道教经”的时空叠影。这种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的修复理念,暗合《考工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营造法则,体现了“道法自然”的生态美学。在石门自然村,当地累计投入逾千万元对月亮湾的生态岸线和裸露湿地进行修复,建设多个小微湿地,成立蓝冠噪鹛志愿护鸟队,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这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勾勒了村落肌理与山水格局,构建起蕴含本体论价值的审美体系,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中和之美: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相宜的美丽乡村

“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核心内涵,它蕴含着一种积极的建构性,即通过有节制的表达来实现理性规范与感性抒发的巧妙平衡。《礼记·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此,“中”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是不偏不倚的恒定之理;“和”则是此理贯通实现于万物的和谐状态。达致“中和”,便能实现天地有序、万物生长的理想秩序,达到各种情感、意象、节奏等元素相济相生、浑然一体的和谐状态。

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中和之美”从古典审美理想转化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实践哲学与规划方法论,其核心在于引导乡村实现多元价值在动态发展中的最佳平衡状态。首先,在空间形态上要实现“新旧对话”,将现代材料、技术与传统建筑语汇相结合,使新建筑既满足当代功能需求,又能谦逊地融入既有的历史肌理与地景格局。同时,在规划布局上要体现“虚实相生”,既注重建筑实体的有序组织,也精心留白,保护并营造田野、水系、林地等生态开放空间,形成集约与开敞、建设与自然相互映衬的韵律感。其次,在产业培育上要注重“多元调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生态农业、乡土手工艺、文化旅游、康养休闲等业态相辅相成,形成富有韧性的乡村经济生态。同时,基于环境的承载力,倡导适度、绿色的开发模式,确保本地社区居民的生计改善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相统一,达到“鱼与熊掌兼得”的和谐状态。在上饶,婺源江湾镇的徽派建筑群是古典与现代美感交融的艺术象征,马头墙的错落起伏与青石巷道的曲径通幽为村落“留白”,形成“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的韵律感。村口千年古樟树下,村民自发组织的傩舞表演与书院讲学交替进行,传统礼乐与现代公共文化空间达成“礼乐相济”的平衡感。这种“致中和”的审美志趣,在婺源甲路村也获得了当代诠释,甲路纸伞非遗技艺工坊与数字化 VR 展馆比邻而居,传统作坊的榫卯工艺与现代建筑的钢混框架形成时空对话,以数字孪生实现非遗基因的跨媒介传承,共同演绎着“新旧共生”的美学辩证法。这些“和而不同”的审美趣味既赓续了传统村落特有的美感秩序,让古驿道、老戏台、旧碑刻、宗祠楹联等历史遗存升华为乡村审美标识,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美学元素,通过系统梳理各村落的资源禀赋并创新其表现形式,以差异化发展路径培育乡村“美丽经济”与品牌文化业态。随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相宜的不断深化,上饶正以文化实践强化“各美其美”的在地认同,实现“美美与共”的文明观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自觉的当代注脚。

美善相乐:塑造“崇德”与“向善”交织浸润的美丽乡村

“美善相乐”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价值旨归,其核心在于将道德理性之“善”与情感愉悦之“美”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导向“至善至美”的终极审美理想。《荀子·乐论》所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它强调艺术与审美的道德承载功能与社会教化作用,使得审美活动超越了单纯的形式快感,成为一种涵养人格、化育天下的伦理实践。

在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美善相乐”铸就了和美乡村建设的伦理底色,它意味着乡村建设并非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一场深刻的伦理重建与精神重塑,其不能止步于田园风光、屋舍俨然的“外在形态之美”,更应致力于挖掘与激活邻里和睦、崇德向善、秩序井然的“内在精神之善”,构建一个“里仁为美”的共同体,其中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共生、传统与现代的衔接,都浸润在由“善”所规范的“美”的秩序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善相乐”的审美情趣是驱动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振兴的强大文化内核。近年来,这一审美情趣在上饶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彰显。在婺源石门村,每家门前悬挂的“微家训”木牌,镌刻着“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的祖训,这些浸润着理学精神的文字,将《朱子家训》的伦理教化融入日常生活,刻入人们的乡愁记忆。在德兴海口村,通过传承董氏家规家训,打造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讲好“在家著孝顺之实居官著忠良之绩”廉洁故事,教育党员干部和村民崇廉尚德。此外,横峰后占村的“道德积分银行”让善举有回报,铅山石塘镇的“好人宣讲”令榜样的力量“声”入人心。这些“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的文化自觉,既赓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激活了基层善治的内生动力,推动生态美、人文美、伦理美互融共进,为上饶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文明活力。

展望未来,上饶将持续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将中华文化主体性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践样本,在赣东北大地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现代交相辉映、美德善治相得益彰的新时代乡村华章。(苏振宏)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