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视听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
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出游宝典 > 正文

上饶非遗风华录:匠心铸魂,古韵新生

2025-10-20 09:30:00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婺源篁岭板龙灯表演

横峰傀儡戏《西游记》选段 余琳 摄

弋阳腔表演 记者 戴越 摄

婺源花灯

婺源傩舞表演

本报记者 吴淑兰 文/图

上饶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符号和文化基因。一场场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在山水古城间轮番上演,既延续了古老传统,也为游客带来了难忘的记忆。

戏曲乐舞·古韵流芳

弋阳腔:

中国戏曲高腔的源头

弋阳腔源自南宋、勃兴于浙江的南戏,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为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弋阳腔是中国戏曲民俗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戏曲高腔的源头和鼻祖,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民间艺术的核心内涵,是不可多得的民间艺术瑰宝。2006年5月,弋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傩舞: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素有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活化石”之称。傩舞在婺源县段莘乡庆源村、秋口镇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历史上曾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说。2006年5月,婺源傩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徽剧:南北方文化融合的结晶

婺源徽剧是皖南徽剧的支流,属“石牌”流派,是京剧的源头之一。它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也有别具风味的西皮、高腔和昆腔,汲取了多种戏曲艺术之精华,并逐步丰富发展起来。婺源徽剧剧目通俗易懂,声腔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006年5月,婺源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河乱弹腔:东西部互融的唱腔

信河乱弹腔源于清初梆子乱弹腔,包括二黄、西皮、秦腔、高拨子、浙调、浦江调和文南词诸腔,其中优美动听的文南词腔深受观众欢迎。信河乱弹腔剧目繁多,故事通俗,贴近大众,常演剧目100余本。2013年8月,信河乱弹腔入选“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横峰傀儡戏:赣东北最古老的稀有剧种

横峰傀儡戏,俗称吊戏,又名提线木偶戏,是用7至14根丝线拉动木偶的身体各个部位,配以表演者的唱词进行表演的一种传统戏剧种类,自明代传承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横峰傀儡戏拥有丰富的演出剧目和古老的声腔,是中国戏曲的珍贵宝藏。

鄱阳渔鼓:最能反映湖区百姓情感的说唱

鄱阳渔鼓,民间习称“道情”,属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是融合民间小曲、方言鼓书等元素,形成的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农家休闲取乐的击乐曲艺。2008年5月,鄱阳渔鼓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心造艺·工致韵深

婺源三雕:中国建筑雕刻的瑰宝

婺源“三雕”是指婺源县境内明清古建筑中所运用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艺术。它属于徽派建筑艺术的支系,制品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 婺源“三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2006年5月,婺源“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歙砚制作技艺

歙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婺源歙砚的制作技艺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2006年5月,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主要以生漆、苎麻布、漆灰为原材料,使用传统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凝固成型脱胎工艺等核心技术,以漆料凝固成型、图案渲染巧妙结合形成的漆艺制作体系。鄱阳脱胎漆器以造型婉约、漆面温润亮泽、质地轻巧而著称,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2011年5月,鄱阳脱胎漆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铅山连四纸的生产主要分布在陈坊乡周围,武夷山脉南、北麓崇山峻岭之间。鼎盛时期,铅山境内产连四纸的纸槽有1400余张。连四纸制作自然天成,全凭经验积累、手工操作、技艺传承。连四纸质地细嫩绵密、洁白莹辉、防虫耐热、久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的称誉。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2006年5月,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

河红茶全称河口红茶,明清时期,中国的茶叶对外贸易进入增长期,而产品多以集散地命名,由于闽赣皖各地名茶俱在铅山河口镇包装集散,然后分销各地,故将武夷山脉各产茶地精制的红茶统称为“河红”。2010年河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民俗·风情万象

婺源灯彩:

流动的民间艺术

每逢节庆,婺源都会举行徽州鱼灯、滚灯车、板龙灯等非遗灯彩表演。婺源灯彩集竹艺、剪纸、绘画于一体,分为板龙灯、香灯、花灯三大类。其中,板龙灯气势恢宏,香灯以燃香塑形,花灯则造型精巧,寓意吉祥,承载着民间对丰收与平安的祈愿。

江湾豆腐架:行走的戏台

婺源江湾景区的“豆腐架”巡游,是重大节日展演的一大亮点。豆腐架是集戏剧、舞蹈、杂技、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流动舞台造型艺术,通常由七八岁至十二岁小孩担任塑型人物,其造型多取自于历史典故和传说戏剧人物。2010年6月,婺源豆腐架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甲路抬阁:高空中的戏曲定格

婺源县赋春镇甲路村是少数延续抬阁文化的村落之一,每逢佳节吉日即有抬阁表演,素有“中华一绝”之称。甲路抬阁也称抬阁戏,是以古典戏剧为原本,束之高阁的固定人物表演,神奇之处是在高处,四人抬着一阁架,中间一杆,杆上是表演的人分两层,上层一人,下层一人或二人,离地4到5米。夜间观看时,整个表演人是悬在空中,仿若从天而至。这一传承千年的民俗,已成为当地中秋不可或缺的非遗盛景。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