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视听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
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正文

石门村的温暖回响

2025-10-11 01:23:56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保育区,也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植被多样、生态良好。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石门村考察。一湾清水,一条古巷,一群蓝冠噪鹛……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看得细致,听得仔细,问得深入;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留下殷殷嘱托。

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石门村,感触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坚实步履,探寻这里绿色发展、振兴乡村的生动实践。


(一)

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在石门村考察时指出

老俞和小余的使命接力

走进石门村,古树翠绿,鸟鸣啾啾。一幅山水画,一首生态曲,一张“笑脸墙”,新农村新家园的景象跃然眼前。

“总书记的到来,让石门村沸腾了起来,这是我们石门村的高光时刻。”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婺源县秋口镇王村原党支部书记俞志金难掩激动。

俞志金今年64岁,在村委工作28年,担任王村党支部书记25年。“护鸟、新农村建设、高品质示范村项目建设。”当记者问起在任期间最自豪的三件事,俞志金如是说。

一只鸟“带飞”一个村,并不是偶然。早在三十多年前,石门村便埋下了“伏笔”。

俞志金告诉记者,与一些地方“亡羊补牢”抢救性生态保护不同,石门村村民从一开始就精心呵护自然。石门村地处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地带,20世纪90年代,婺源县开始建设自然保护小区,当时,村民便自觉地守护绿水青山。2000年,在鸟类专家的观测确认下,曾经消失近百年的蓝冠噪鹛在秋口镇鹤溪村兵营林被重新发现,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村民开始自发护鸟。

有了饶河源湿地和蓝冠噪鹛栖息地这两大独一无二的生态IP,如何让蓝冠噪鹛这张生态名片更加亮眼?如何让石门村这个身处热门目的地的“冷门村”也能吃上“生态饭”?石门村不断探索着发展密码。

“借高品质示范村建设的‘东风’。”俞志金说。

2019年,婺源县政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千万工程”,践行“两山”理念,决定从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角度对石门村进行改造。为此,村委争取千万元资金用于石门村高品质示范村项目建设。当时,面对部分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俞志金带头拆了自家和侄子家的房子,家家户户串门讲政策,做思想工作,才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月亮湾约3000米生态岸线和3公顷裸露湿地得到了修复,村委还邀请中国美术学院专家作为村庄“总设计师”兼“美容师”,在尊重、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对村庄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为村庄量身打造新颜。

河流绕村而过,岸边古树参天,一弯如月小岛点缀在河道之间……沿着河边的青石板路走进石门村,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蓝冠噪鹛科普馆、爱鸟亭、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步道、月亮湾非遗博物馆……改造后的石门村,除了婺源特有的徽州文化特色外,爱鸟氛围浓厚,蓝冠噪鹛元素满满。

守护绿水青山引来“鸟中大熊猫”蓝冠噪鹛安家,为石门村打下了“金山银山”的“底子”;公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的塑形,非遗、护鸟文化留存、保护的铸魂,也为石门村的高光时刻埋下“伏笔”。

记者了解到,2024年,石门村接待观鸟游客超65万人次,100余名村民吃上了“观鸟饭”,人均年收入从十年前的4000多元增长至3.6万元。随着“年轻老表”的回归,村咖、茶舍、非遗馆等新产业新业态相继涌现,逐渐融入村民生活日常,让这座位于饶河之源的千年古村不断焕发新活力。

如今,石门村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到了36岁的余五荫手中。

余五荫今年9月正式担任王村党支部书记,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小余书记”。近年来,婺源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幸福”生活的丰富内涵,深化“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做法,创新推行“幸福来串门”乡村治理模式。在石门村,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贴着一块“幸福来串门”网格连心服务牌。2024年,余五荫刚到王村挂点时,第一件事便是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了解情况。

“‘幸福就是人们心情愉悦,开心生活。’习总书记对幸福的定义很亲切、很实在,很接地气,也不断激励着我。”余五荫说。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谈到“幸福来串门”走访时发现的问题,余五荫打开了话匣子:“石门村毕竟是个小村庄,游客不到一个小时就逛完了,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单靠石门村还不够。只有联村共同发展,把盘子做大来,村民才能享受到更多生态红利。”为此,今年以来,村委新建了从石门村到外余村的3公里游步道,方便两地村民之间沟通、来往。村委还联合渔潭村委将月亮湾沿线的石门村、王村、下王村、外余村、金盘村等5个村庄纳入大月亮湾乡村振兴产业带项目,1800余名沿河村民共同享受生态红利。

今天的石门村,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和美的生活。


(二)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石门村考察时指出

“游客多了不稀奇,鸟多了才稀奇!”

“石门村能‘火’起来,靠的就是蓝冠噪鹛。蓝冠噪鹛,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1919年,蓝冠噪鹛首次被发现后便一直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它们在婺源被重新发现……”在蓝冠噪鹛鸟类科普馆,今年67岁的退休教师、村里的义务讲解员兼护鸟员俞旺金正在为游客们讲解。

“2000年,最开始监测到的蓝冠噪鹛全球种群数量仅50只,去年,增长到250多只,现在,最新的数据是600多只。其实,我们石门村游客多了不稀奇,鸟多了才稀奇,为什么呢?”讲到这里,俞旺金卖了个关子。

跟着俞旺金的步伐,记者来到了竹筏码头停车场。“蓝冠噪鹛对栖息地生态要求极高,每年4至7月,它们都会飞到这里来,在河道两岸的古树上筑巢、繁衍。那天,总书记的车队就是从这个入口进来,一直到竹筏码头停车场。总书记特别亲切,对石门的生态环境很关注,一棵树的生长,一只鸟的习性,他都会一一问询。”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在石门村考察的情景,俞旺金仍心潮澎湃。

“蓝冠噪鹛非常聪明,对环境非常敏感,喜欢与人类相邻而居,这样可以免受天敌的威胁。它们也有点‘洁癖’,每吃一次虫子,就要下水冲洗一次,对环境要求高。但是,它们也怕人为过度干扰,破坏它们宁静的生活环境。”谈起蓝冠噪鹛,俞旺金的语调高了起来。

石门村“火”了,游客多了,村民享受的生态红利多了,与此同时,护鸟的压力也更大了。2024年,这个512人小村庄,接待观鸟游客超65万人次。

村民爱鸟、护鸟不假,但在吃“观鸟饭”和护鸟之间,村民也曾有过权衡和取舍。

不论如何,都要保护好蓝冠噪鹛这张“生态名片”。为此,石门村成立了护鸟队,巡护员从最初的2名增至现在的8名,他们每天绕村开展巡护、清理河道,每周在湿地公园沿线开展一次“大巡护”。蓝冠噪鹛繁殖期间,村里在其栖息地周边拉起了隔离线,避免游客误入惊扰;河道上竹筏、游船也暂停运营,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目前,全村已设有“古树保护岗”“护鸟护绿岗”等特色岗位10余个,覆盖了每一条古街古巷、每一棵名木古树、每一段溪流。

2024年,婺源县林业局在石门村推行“政府付费买生态”,婺源县自然资源局颁发了自然保护地地役权登记证。村民们得到生态补偿金,停止在沙洲上耕作、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

“每每游客来到石门村,第一站都会被安排到蓝冠噪鹛鸟类科普馆,让大家在游览石门村之前,先把爱鸟、护鸟的挂念植入脑中。”俞旺金告诉记者。如今,村里人人都是蓝冠噪鹛的“守护者”。今年5月14日,70多岁的村民程益弟在河边洗衣服时,发现一只蓝冠噪鹛溺水,她赶紧丢下手中的衣服,叫来了护鸟员陈红。经过护鸟员和婺源县林业中心工作人员悉心救治,这只溺水的蓝冠噪鹛恢复健康,经野化训练后放飞回自然。

鸟,成为石门好生态的“代言人”,而石门村人也没有辜负这些“蓝精灵”。2024年3月18日,村里就出现了蓝冠噪鹛的身影,这是历年来最早的一次。在大家共同的悉心守护下,蓝冠噪鹛“家族”不断壮大,其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从2000年的5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600多只。

“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一字一句都刻在俞旺金心里。古树多、水质好,才能引来如此珍稀的鸟儿安家。“眼前的绿水青山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守护好这一方生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福子孙后代。”俞旺金说。


(三)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石门村考察时指出

从查老板到“查大侠”:狭路亦生风

“来尝一尝我们的米酒。”在石门村查记酒坊,女主人徐黎英热情地招呼着大家。

在石门村,查记酒坊是“网红”打卡点之一。

一只鸟带“火”一个村,石门村的发展也吸引了一批“新石门村人”来村创业。查永红是上饶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浙源查氏酿酒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查记酒坊第十一代传承人。2023年初,查永红和爱人徐黎英响应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景区的号召,把酒坊开到了石门村。

202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石门村考察时,曾在查记酒坊前停下脚步,和店主查永红亲切交流米酒的酿制工艺。

“查氏酒曲的老酒母历经300年的复育纯化,具有很强的发酵力,米酒酿成后久存不酸。”查永红介绍。

“当总书记听到我们用祖辈传下来的秘制酒曲酿酒,十一代未中断制曲,他当即叮嘱我一定要把古法米酒酿造的传统技艺传承好、发扬好,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查永红仍处于欣喜和感动中。受习总书记感召,2024年10月,记者来石门村回访时,查永红曾提出要达到四个小目标:“婺源米酒”拿到“国字号”招牌,申报国家级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年产1000吨查记酒业有限公司投产,在坚持古法酿造的核心前提下,实现产业化发展;借助京东等电商平台,逐步打通电商营销渠道;与食品研发机构开展研学合作,开发新品。如今,这四个小目标相继达成,让婺源米酒实现集原料种植、营销物流、产品研发、品牌提升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不过,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没有一劳永逸。查永红告诉记者,今年,米酒销路受到一定影响,年产1000吨的酒厂产能利用率不高。

行情低迷,同行卷价格,查记米酒就这样被挤在了一条发展的“狭路”上。

不卷价格,卷品质。面对发展瓶颈,查永红一手抓研发,一手抓渠道。今年,查永红引进“扬产糯1号”新品种,试验种植近300亩,带动200余名农民就业。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扬产糯1号”平均亩产上千斤,产量较传统品种翻了一番,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

“10月底,我们的‘扬产糯1号’种植基地将拿到有机种植基地的认证。水质好,生态好,种出来的米就好,酿出的酒更醇香。”查永红透露,查记酒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实现精酿工艺的米酒生产企业。“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研究米酒精酿技术,可以做到米酒醇香而没有后劲。现在,我们还跟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发了一款油菜花精酿米酒,目前已经进入检测阶段。”查永红说。

狭路逢生,更要狭路生风。

为了让优质精酿米酒走进千家万户,这位57岁、从金庸故里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拿起了单反,架起了三脚架,化身抖音平台“查大侠”,开始拍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8月9日,查永红发布了他的第一条视频,并于9月份在抖音平台开始了第一场直播带货。

取水、蒸饭、制曲……在“查大侠”发布的视频中,这些原生态的农村酿酒场景和粉墙黛瓦的古村、蜿蜒错落的梯田、色彩斑斓的晒秋景观相得益彰,更巧妙地融入了婺源的烟火气与诗意。

“那天,在向总书记介绍每一道工序时,我能感觉到,总书记非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年,我一直牢记总书记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嘱托。”想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查永红心潮澎湃:“踏踏实实做,带动乡亲们致富,带动乡村振兴。在传承非遗的基础上,把米酒的品质做得更精,引导、带动整个中国传统米酒的精酿化发展。”

从查老板到“查大侠”,查永红不惧狭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四)

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石门村考察时指出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在石门村铺就成一张扎实的致富答卷。昔日的“绿色风景”如今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红火钱景”,乡村振兴的甘甜滋味,他们体会得真真切切。有的村民开设了农家乐,销售土特产;有些村民考了船舶证,成为“撑筏人”,既能在家门口拿工资,又有生态分红;越来越多的“年轻老表”发现石门村“美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选择返乡创业……在石门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每天清晨,36岁的吴丹凤都会前往月亮湾竹筏码头开始她一天的工作。吴丹凤的婆婆是村里最早一批“撑筏人”。回忆过去撑筏的日子,吴丹凤话密了起来:“一开始,婆婆还是赚了点钱,然而好景不长,大家都想分一杯羹,你一艘竹筏我一艘竹筏,隔壁村也来抢生意。时间一长,大家都没赚到钱。”

2023年,村里以生态资源入股,与县文旅集团合资成立了竹筏公司,带动60人就业,45名村民成为正式竹筏工。吴丹凤考了船舶证,接过婆婆的竹篙,来到家门口的竹筏码头上班。随着大月亮湾乡村振兴产业带项目的推进,月亮湾沿线五个自然村村民均能享受到这份生态红利。去年,沿线1800余名村民每人拿到了450元的分红。

穿行在村内的阡陌巷道,民宿、农家乐、酿酒坊、茶舍、村咖、非遗馆等随处可见。

良禽择木而栖,蓝冠噪鹛选择了石门村这片山水,而这份自然的馈赠,也引回了另一位“归巢人”——许美玲。目睹家乡因生态保护而焕发新生,游客络绎不绝,2023年10月,许美玲毅然关闭县城的西餐厅,回到石门村,开启她的创业第二春。很快,许美玲便开始动工——把婚房推倒重来,改造成民宿,再在院里建个村咖。

得知媳妇要“开膛破肚”建民宿,婆婆内心充满不解与疼惜。“婚房2014年新建的,装修都还没过时,就这样敲掉多可惜……”

“我们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把民宿做高档一点,不亏!”许美玲对婆婆说。

事实证明,许美玲没有看走眼。2023年初,石门村只有几家民宿,现在已达到47家。2024年5月开业以来,许美玲的花屿归宿成为石门村的民宿标杆,营业额近百万元。

如今,石门村已迎来67位村民“归巢”创业。昔日宁静的村庄,如今涌现出47家特色民宿、9家农家乐和30多个特产摊位。同时,村庄打造了506亩茶叶种植基地,专注发展有机茶产业,年采摘量超45万斤。2024年,石门村人均年收入攀升至3.6万元。

眼下,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图景,已在石门村悠然展开。晒秋广场旁那面温暖的“笑脸墙”,便是最生动的注脚——每一张照片里绽放的笑容,都是石门村人们心情愉悦、开心生活的幸福写照,也成为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的最美语言。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