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视听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
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正文

吾心安处是此“乡”

2025-10-11 01:17:00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乡愁记忆。

大美上饶,自在山水,一个个传统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它们不仅是砖瓦木石的物质存在,更是乡土中国的情感坐标,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孕育的精神家园。

两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推动活化利用、突出文化传承、强化制度保障,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烟火气”更旺、“文化味”更浓,让乡愁有“乡”可寻。


视角1:法治先行——守护“活着的文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

如何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沉淀千年的“古”,在新时代迸发鲜活的“新”?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上饶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高位推动,绘就保护“新蓝图”。根据中央、省委相关工作部署要求,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开展主题调研,提交了关于《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调研报告,指导制定了《上饶市传统村落保护三年提升行动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构建保护体系、强化规划引领、推动活化利用。

——法治护航,筑牢传承“硬屏障”。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治体系建设,以坚实的制度保障夯实保护根基。出台了《上饶市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并配套制定《上饶市历史建筑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加强50年以上老旧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上饶市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正负面清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历史文化保护织密了法治网络。

——严管厚爱,守住村落“真容颜”。建立检察、住建、城管等部门联动机制,创新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和第三方评估,构建起抽查检查、定期评估、违法处理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坚决遏制大拆大建、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等建设性破坏行为,对造成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用心守护这些“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让乡愁有所依归。

“活化保护利用”点多面广的传统村落古建筑和民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钱从哪儿来?产权如何认定?这两大困扰传统村落保护的难题,在上饶的探索和实践中找到化解途径。

通过“向上争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发动社会参与”等多措并举,目前全市已用近1.2亿元财政资金撬动近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保护利用项目,推动保护模式从“单个保护”向“片区统筹”转变。创新探索古建老宅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古宅“全球认领”“拯救老屋”等行动,为古建筑的有序流转和活化利用创造了条件;推出10个传统村落面向全球招募“传统村落运营商”,19栋古建筑成功找到全球“宿主”,通过“活态发展”为古建民居注入新的生命力。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传统村落43个、江西省传统村落3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7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4个、名村15个,江西省历史文化街区5片,全市登记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名录4159栋、处。

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上饶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故事。


视角2:传承弘扬——留住乡土文脉

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传统村落的主体与灵魂所在。

传承,始于知根知底。我市建立了传统村落“一本名录”,通过梯次申报机制,健全“一村一档、一宅一档”,推动形成“储备一批、提升一批、示范一批”的良性保护格局。

在婺源,一场“保徽、改徽、建徽”的风貌管控“三部曲”悄然上演。当地创新乡村风貌管控机制,无论是青山掩映的篁岭村,还是溪流环绕的严田村,都严格保留着“粉墙矗矗,鸳瓦鳞鳞”的徽派建筑韵味,让传统村落在整体保护中延续着历史的脉络。

全市投入近2亿元资金,在67个传统村落中开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改路改电、改水改厕,同时配套建设停车、消防等功能设施,让古老村落既保留传统肌理,又焕发现代活力。

如今,穿行在一个个传统村落的青石板路上,既能感受到明清古建筑群的赣派美学,又能体验到现代化设施带来的舒适便捷,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

传统村落传承的不仅是建筑肌理,更是文化根脉。我市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振兴计划,在传统村落里建立非遗展示馆、歙砚博物馆等特色展馆,推动弋阳腔、徽剧、饶河戏等戏曲品牌越唱越响,让婺源三雕、铅山连四纸等传统技艺熠熠生辉。

为了推动传统村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市实施“传统村落引才计划”,不仅成功引进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等专业团队,还吸引了英国人爱德华夫妇等“新村民”入驻。

“我们实施‘十百千万’计划,即通过十年努力,复兴十项传统文化,活化百栋老宅,扶持千名村民创业,找到万名家园共建者。”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吴志轩是婺源“荣誉市民”,他将婺源的留耕堂“修旧如旧”,在保留徽派建筑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功能,使得百年老宅重获新生。在婺源,像吴志轩这样的“新乡人”有很多。他们正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

从篁岭的晒秋民俗到葛仙村的道教文化,从石门村的生态美景到石塘村的连四纸文化,我市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韵味独特的传统村落。如今,全市有42个村落创建各类旅游品牌49个,34个村落获评3A以上乡村旅游点,传统村落正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

传统村落不再是静止的博物馆,而是活态的生活空间;保护不再是孤立守旧,而是创新传承。当沉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现代生活智慧相融合,这些传统村落有了新的故事。


视角3:活化利用——绘就振兴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在上饶,一座座传统村落从“被守望的乡愁”到“被渴望的远方”。其背后,不仅是一场古建筑的物质性修复,更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乡村复兴——让古老村落重新成为安顿身心的家园,让乡愁记忆转化为前进的力量。

秋天,婺源篁岭的“晒秋美景”吸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随着文旅的火热,当地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篁岭景区开发后,不少在外打工的人陆续回到了家乡,篁岭村民曹日忠就是其中一位。2011年,他把家里的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去年纯收入超60万元。和曹日忠一样,许多村民不用出门打工,在家开农家乐、民宿就能赚钱,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传统村落保护,关键是振兴村里的产业。我市积极探索“委托管理”“产权流转”等方式,盘活传统村落闲置资源,形成了建设新村保护老村的“汪口模式”、整村搬迁集中保护的“篁岭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发展民宿产业的“延村模式”等一批典型经验。

在被誉为“中国写生之乡”的婺源县沱川乡,青石板路上随处可见执笔写生的学子身影。这里与全国700多所美术院校合作,年接待写生游客5万多人,年创旅游综合收入逾5000万元。

产业的兴旺只是开始,真正的可持续振兴,需要让村民成为保护的参与者、发展的受益者。我市将传统村落保护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相融合,一体推进公共基础设施改善、背街小巷整治、风貌建筑修缮,让古老村落既保留历史韵味,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保护传统村落,不光要护住的是传统建筑的“形”,更要留住村落里的“魂”。那些生活在传统村落里的村民,特别是那些具有绝活的手艺人、熟悉村史的老人,是古村落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

为此,婺源县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培训机制,培训传统建筑工匠2800多名;实施“非遗人才振兴工程”,512名乡土人才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扶持甲路工艺伞厂、华龙木雕、有鸿徽雕等非遗企业发展壮大,全县1.5万名村民实现村中就业。通过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传统村落既能吸引“流动人”,又能长期“留住人”,让古老村庄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历史与未来的对话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一个个传统村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