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东北的绿水青山间,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废弃矿坑化身网红景区,传统工厂蝶变为绿色智造标杆,沉睡山林涌动共富活力……
上饶正以一场系统性的绿色转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多元化、特色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鲜活答卷。
视角1:生态修复重塑绿色空间
夜幕降临,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的网红景区望仙谷,万千灯火次第亮起,一片璀璨光华流转于亭台楼阁之间,恍若苏轼笔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琼楼玉宇降临人间。游客们游乐其中,不远千里前来打卡。
谁又能想到,这个声名鹊起的网红景区,曾是一片废弃矿坑。裸露的岩壁、干涸的矿坑、浑浊如牛奶的溪流……这里曾因石材开采而满目疮痍。
望仙谷所在的广信区望仙乡,曾是江西省著名的石材之乡。顶峰时期,这里拥有大小开采点120余处、花岗岩生产线270条,多数居民以采石、卖石为生。“长时间的石材开采导致山体受损严重,加工废水与废石粉直排入河,溪水都变成了‘牛奶色’。”广信区副区长黄华雄介绍道。
2007年,石材开采加工被正式叫停,望仙谷成了一个巨大的废弃矿山,是当地人们最不愿揭露的伤疤。“石材开采被叫停后,我们统筹推进水体保护、废弃矿山治理、植被护坡复绿,进行了全面的生态重塑。”黄华雄说,在经过十年的修复后,整个望仙乡片区的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3%上升至81%。
生态修复不止于“复绿”,更在于“生金”。2016年,广信区引入社会资本,将碎片化的自然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优化,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生态修复+文旅”新业态,将望仙谷从废弃矿山变身为峡谷清幽、溪水欢腾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数据显示,2024年望仙谷景区接待游客310万人次,收入5.28亿元,带动周边发展民宿866家、农家乐2900余家,带动1.5万户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了“修复一片生态,带动一方致富”。
作为我国铜、金等有色贵金属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之一,我市近年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废弃矿山和持证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奋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省级绿色矿山30座,完成废弃矿山修复4万余亩。去年,广信区望仙谷废弃矿山修复入选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望仙谷的蜕变并非个例。在信州区,曾经3公里长的信江洪泛区,因季节性洪水频发,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如今,通过建设湿地公园、生态浮岛,实施河道生态治理,这里不仅恢复了洪水调蓄、水质净化的生态功能,更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绿色玉带”,市民漫步河畔、孩童嬉戏岸边,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治理与修复工程,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城市绿地建设等,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去年,上饶成为全国旅游经济增速最快的十大城市之一。
视角2:绿色智造提升发展质效
绿色变革不仅发生在山水之间,更深入上饶的产业肌理。在传统制造业领域,一场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的转型浪潮,正推动企业摆脱高耗能、高污染的旧模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在位于上饶经开区的耐普矿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信息中心总监胡高明轻点触控屏,企业自主研发的“硫化智能控制系统”实时显示着生产数据。“过去采用传统硫化工艺,就像‘凭经验煮饭’,时间控制难以精准,容易出现欠硫或过硫,极大影响产品质量。”胡高明介绍道,“如今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系统能够自动计算最佳硫化时间并完成下模,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显著提升了硫化过程的精准度和产品质量一致性,不仅降低了废品率,生产效率也提升超10%。”
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耐普矿机的“绿色实践”贯穿生产与服务全链条。企业为出厂设备加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状态与部件磨损,为客户提供“预警式维护”。“矿山设备停机一天,损失可能达千万元。我们的系统能提前排查隐患,帮客户减少损失。”胡高明说,虽然短期内数字化升级、节能减排投入有所增加,但长期看,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低、次品率降低、生产效率也更高。去年,该公司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率达30.89%,用“含绿量”换来了发展“含金量”。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既是上饶制造业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体现,更是上饶迈向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有序推进工业碳达峰进程,我市制定出台了《上饶市工业领域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钢铁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依托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技术稳步推进各项任务。今年1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48%。
在上饶,越来越多的企业兼顾“经济账”“环保账”,加快向碳排放最低化、资源利用最大化转型发展。弋阳县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内,一条长达14公里的封闭皮带廊道横贯其间,廊顶覆盖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以前廊道是露天的,物料洒落、粉尘污染问题突出。”公司设备总工程师肖绿新介绍,2021年企业投资7000余万元实施廊道密封改造,并在顶部建设8.2MW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超770万千瓦时,可节约煤炭3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7700吨、二氧化硫230吨,实现了“环保升级”与“能源节约”的双重突破。
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抓手,我市大力推广应用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技术,建立绿色创建项目库,加速构建起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省级绿色工厂46家,涌现了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
传统产业正以“绿色智造”为引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视角3:机制变革畅通“两山转化”
初秋时节,德兴市花桥镇的大山深处满目葱茏。位于山林中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里,一棵棵依附于树干之上的铁皮石斛青翠欲滴、长势喜人。
“眼下正是铁皮石斛的成熟期,到9月底我们就要开始陆续采收了。”江西圣诚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廖海水介绍道。该公司充分利用深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采用林下种植模式,让石斛自然攀缘于树干之上,模拟其原始生长状态。目前,该公司已建成铁皮石斛基地2600亩,可年产优质铁皮石斛3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
上饶是国家森林城市,拥有2000余万亩林地,如何让这些“沉睡的绿色资源”变成林农增收的“活资产”?我市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径。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通过发放林权证稳定农户承包权,鼓励农户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吸引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参与规模化经营,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等产业。
目前,全市拥有油茶林291万亩、毛竹215万亩、雷竹14万亩、森林药材43万亩,已培育形成油茶、毛竹、雷竹、森林药材等特色林业产业,2024年,全市林业综合产值突破650亿元。
与此同时,为有效解决林下经济融资难、确权难等问题,我市先行先试,向林农发放林业经营收益权证,林权收储与担保,畅通“两山”转化路径,推动资本“进入山林”。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夯实林银保协同机制,开展公益林、商品林、油茶、森林药材等保险业务,创新推出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等林业金融产品。
如今,上饶的山林间,“林下掘金、生态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生态资源正持续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最美乡村婺源,一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探索同样精彩。去年10月,当地为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与秋口镇王村村委会,颁发了江西省首张自然保护地地役权证。通过生态补偿方式,让林农全面停止耕作、放牧、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以保护蓝冠噪鹛的繁殖栖息地。同时依托良好生态发展观鸟旅游,如今婺源年接待观鸟游客超100万人次,观鸟经济年产值突破1亿元。婺源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婺源模式”入列全国典型案例推广清单;万年县在全省率先交易林业(湿地)碳汇指标,已成功交易3笔共22.1公顷,交易额2452.3万元。
从望仙谷的“矿坑变景区”,到耐普矿机的“智造降碳”,再到婺源的“观鸟富民”,上饶的每一步实践,都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这场跨越山水与产业的“绿色革命”,不仅让上饶守住了生态底色,更激活了发展动能。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饶正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赣鄱山水间的“绿色觉醒”,成为革命老区高质量振兴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