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韩海建 记者徐素琴报道:仲秋时节,余干县三塘乡明祖湖芡实基地迎来采摘期。碧绿的芡叶铺满水面,饱满的芡实果点缀其间,工人们身着防水服穿梭忙碌,构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9月23日清晨,村民曹国根一大早就在芡实田里忙碌。只见他快速地从水中捞出芡实,用竹刀割断底部,形如鸡头的果实便被利落地收割上来。“我每天早上8点就开始采摘了,一天能采100多公斤,能挣200块钱。”曹国根开心地说,“我年龄大了不能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是太好了!”
芡实俗称鸡头米,具有益肾补脾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是名副其实的水中“金果”。种植户曹大海告诉记者,“我今年种植芡实1200多亩,每亩能收250多公斤,刨去成本,亩产效益600多元。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销售,主要销往广东、山东、浙江等地。芡实采摘和加工,每天要用工10余人,高峰期还需要增加更多人手。”受气候影响,今年采摘期有所推迟,自9月起将一直持续至11月份,可以先后采收7茬芡实。
三塘乡党委书记罗进明介绍,当地水资源丰富,全乡芡实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近年来,乡里将芡实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大家进行规模化种植,带动农民家门口就业,高峰期用工可达300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余干县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十分适宜芡实种植。目前,全县芡实种植面积近6万亩,年产量约10吨。为提升产业效益,县里还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芡实粉、芡实糕、芡实酒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附加值较鲜果提升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