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貌保存完好的鹅湖书院。 记者 程晖 摄
大学生来书院开展研学活动。 记者 戴越 摄
书院中的古人雕像。 记者 程晖 摄
俯瞰书院全景。 记者 戴越 摄
状元桥和牌坊。 记者 戴越 摄
静界红鹅去不回,悠悠千载白云堆。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闻名遐迩,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
步入铅山县鹅湖山麓的鹅湖书院,一座青石牌坊巍然矗立,“斯文宗主”四个大字遒劲有力,背面“继往开来”的刻字则诉说着书院八百余年的历史使命。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学府,因两次“鹅湖之会”名扬天下:淳熙二年(1175年),理学大师朱熹与心学魁首陆九渊在此激辩三天,百余名学者齐聚,史称“鹅湖之会”;十三年后,辛弃疾与陈亮再聚鹅湖,纵论国事,留下“第二次鹅湖之会”的佳话。
书院占地8000余平方米,整体格局完整保存至今。穿过头门,状元桥下泮池碧波荡漾,青砖黛瓦的建筑群中,讲堂墙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这是朱熹教诲的物化象征。御书楼内,康熙皇帝御笔的“穷理居敬”匾额与楹联,诠释着理学的精髓。而石牌坊上“倒立的鲤鱼”雕刻,则寓意着学子“鲤鱼跳龙门”的美好愿景。
“这里每一块砖瓦都在讲述‘为天地立心’的抱负。”中国书院学会理事、鹅湖书院负责人正林说道,通过举办大学生辩论赛、传统趣味比赛等活动,八百年前的学术辩论精神正注入当代文化实践。
节廉广讲传千载,忠孝弘学颂万秋。数百年来,鹅湖书院始终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让越来越多的人追寻中华文脉的浩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报记者 蒋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