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新闻网


上饶视听网

上饶新闻APP 上饶日报
抖音
上饶发布 数字报刊 大美上饶
首页 > 上饶旅游 > 正文

自在山水间 聆听千年书院朗朗书声

2025-09-01 09:43:41  |  来 源:上饶日报  点击:

                                                                          信江书院一角

                                                                信江书院外景

                                                              叠山书院谢枋得雕像

                                                              鹅湖书院 周昀熙 摄

                                                                         云集书院

                                                                           怀玉书院俯瞰图

□本报记者 吴淑兰 文/图

山水之间有清音,笔墨深处见精神。从藏书读书到讲学育人,始于唐、兴于宋的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精神高地。素有“山水冠江南”之美誉的上饶,自唐宋以来,水陆通达、人文荟萃,不仅以其秀美山川引人驻足,更以深厚文化底蕴成为思想交汇的高地、教育昌明之乡。书院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蔚然成林,成就了“书院之乡”的美名,也走出了一代代心系家国、照亮历史的栋梁之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人文沃土,聆听千年书院传来的朗朗书声,细嗅时光深处不散的墨香。

信江书院:江西四大古书院,钟灵毓秀诗意长

信江书院,江西四大古书院之一,坐落于上饶市区南屏山北麓、信江南岸的黄金山。这里“钟山峙于后,灵山揖于前”,北绕信江,西伴丰溪,东邻祥符古刹,占地百余亩,气象开阔、环境清幽。

书院前身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所建的“曲江书院”,后于康熙五十一年扩建更名为“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年),为祭祀理学大家朱熹,于后山建楼,改名“紫阳书院”,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定名“信江书院”,沿用至今。

信江书院建筑群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钟灵台”沐浴晨光,“春风亭”轻揽山风,“一榻轩”静倚竹影,“夕秀亭”醉披晚霞,“日新书屋”墨香氤氲,“亦乐堂”笑语依稀。十余处明清风格建筑雕梁画栋、飞檐参差,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中,宛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将江南文脉的清雅风骨,酿成满院流转的诗意。

鹅湖书院:千年“会讲”开先河,思想交锋照古今

鹅湖书院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始建于南宋,是我国书院实物遗存中保存原貌最为完整、格局最为清晰的代表之一。其声名远扬,源于两次著名的“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理学代表朱熹与心学领袖陆九渊、陆九龄应吕祖谦之邀,聚于鹅湖寺,就“性理之道”展开激辩,史称“鹅湖之会”。这场百余名学者见证的学术盛会,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再度相会鹅湖,“极论世事,长歌相答”,共商抗金复国大计,史称第二次“鹅湖之会”。为纪念这两次意义深远的思想碰撞,南宋江西提刑蔡抗于1250年在鹅湖寺旁兴建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地位非凡。明嘉靖年间碑刻已将其与嵩阳、岳麓、白鹿洞并称“天下四大书院”。清康熙帝曾亲题匾额楹联,书院也因此迎来大规模修缮,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如今,鹅湖书院以“游+研+学”为新发展方向,每年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已成为弘扬传统文化、践行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

叠山书院:一曲信江西溯去,浩然正气天地存

信江奔涌,众水东流,唯其一路西向,在弋阳城边勾勒出一个天然的“弋”字。叠山书院,便坐落在这片形胜之地。

该书院是南宋爱国诗人、抗元名臣谢枋得早年读书之所。谢枋得,号叠山,与文天祥同科进士,共以气节名世。1289年,他以死明志,拒降元朝。元延祐五年(1318年),家乡人民不顾官府阻挠,建叠山书院以志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仅为叠山书院题写了匾额,还曾在书院讲学。1916年至1919年间,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驱曾在此求学,并成立江西最早的革命团体,点燃赣东北红色火种。如今书院匾额,为邵式平亲笔所题。

云集书院、万三书舍:山谷雅舍藏万卷,新颜旧韵两相宜

位于广信区望仙谷景区内的云集书院,是一座融书韵、茶香、清趣于一体的雅舍。其肇始于南宋,辛弃疾曾游历于此,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等名篇。后胡氏后人筑院以追先贤。如今的书院集合书吧、茶歇、雅集功能,在静谧山谷中延续着诗书传家的风度。

毗邻的万三书舍,其名既喻“藏书万卷、育才三千”,亦取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之意。原建筑虽损,但现已重建为五间三进院落,设七大展厅,从“衣冠南渡”史讲到“文房四宝”艺,系统展示江西文化的源流与风华。

紫阳书院:朱子遗风徽州脉,薪传理学教泽长

“紫阳”乃朱熹别号,为祭祀朱子、弘扬理学,历史上徽州、苏州、杭州等多地均建有紫阳书院。1245年,徽州太守韩补于歙县紫阳山麓建紫阳书院,获宋理宗赐匾,成为东南理学重镇。在婺源熹园,也建有紫阳书院。

婺源紫阳书院集藏书、讲学、刻书、著书于一体,尤其重视“讲会”——一种源于朱熹、兴于明清的学术辩论集会,有严密的会规与仪式。学生年龄不限,教学严格,每月朔望皆考,尊师礼仪深厚。婺源紫阳书院历经五毁七建,最近一次由朱氏后人重建于2017年,始终以传承朱子思想、弘扬正心修身为使命。

这些散落在上饶山水之间的古老书院,不仅是建筑遗存,更是文明生根、精神传承的现场。它们见证了中国学术的争鸣与交融,承载了士人的家国理想与文化尊严。如今,当书声再次回响于廊院之间,我们仍可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庄严与温暖——那是一缕永不消散的墨香,更是一种始终跳动的文化脉搏。

怀玉书院:名儒讲学声犹在,屡毁屡建见风骨

怀玉书院坐落于玉山县怀玉山金刚峰东麓,与玉琊峰遥相对望。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朱熹曾在此草堂讲学,并作《玉山讲义》。陆象山、吕东莱、汪应辰等大儒都曾在此论道;王安石、杨亿等文人亦留下诗篇,使其声名鹊起,与四大书院并称。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废法海禅院,重建怀玉书院。此后历经明清两代兴废,尤其在万历、天启年间遭张居正、魏忠贤禁毁,一度归于僧舍。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至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规模宏大,总面积逾万平方米。1934年,遭兵火焚毁。

如今书院遗址依稀可辨,泮池、泮桥虽湮没,“怀玉书院”残额、“一勺泉”碑刻仍存。芳润堂旧址后有朱熹手植梨树遗株,新枝已合抱。2017年11月,怀玉书院启动重建,2020年7月重新揭牌,一座占地面积15670平方米、承载千年理学根脉的新书院终于迎来重生。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