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戚虹鸿报道: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切实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培育经济强县、农业强县、文旅美县、生态名县。
婺源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新画卷。
夏末秋初,走进婺源县石门村,记者看到河流绕村而过,岸边古树参天,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在婺源农村,村民有在村头水口、房前屋后种树的传统,我们要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村民俞叔仁指着村头茂密的古树介绍道。
婺源把全域作为一个开放大景区来谋划和建设。注重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充分尊重村庄生态肌理,注重原生态“水口”保护,建立珍稀动物型、自然生态型、水源涵养型等自然保护小区193处,保护面积达65.4万亩。同时,持续深化古建筑、古村落保护和非遗传承,创新“文物监理”等古建保护利用机制,将徽派风貌作为建房审批前置条件,把1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的村落划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建立非遗馆、民俗馆,常态化开展“非遗贺新春”“非遗进景区”等展演活动,精美呈现独特的“徽风赣韵”,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婺源县着力将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在乡村建设中坚持就地取材、旧材新用,微改造、精提升,实施“一村一策”,建设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观村、特色村、田园村,让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味道;在村容村貌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办民宿、开农家乐,守着“风景”致富。近3年来,婺源县实施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326个,带动当地劳动力3000多人,务工收入达7000余万元。
婺源的变化,根植于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的治理创新机制——建立了乡村建设“六个一点”(向上争取一点、政策融资一点、财政配套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市场企业投入一点)资金筹措机制,有效破解资金从哪里来的难题,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也因自治创新而焕发活力。
“我们要做的,是让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市民向往的诗意栖居地。”婺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余新丁介绍。从石门村的鸟语花香到篁岭古村的灯火可亲,从江湾镇的青砖黛瓦到彩虹桥下的潺潺流水,婺源正以全域为卷、初心为笔,书写着“村美、业兴、人和”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