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讯 “正月里来采花呦,无花采呦耶;二月里来采花呦,花呀么正当开……”8月25日,由广信区文广旅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区音乐家协会联合开展的“广信民谣”保护传承走进田墩镇东坑村,90岁的老奶奶兰金月带着子女们一同现场演唱《采花歌》《想郎歌》《出灯歌》等多首传统民歌,优美的旋律吸引了众多群众围观。
今年以来,广信区正式启动民谣传承与保护工作,通过系统性挖掘、收集、整理,配以文字和乐谱,对这一承载地方历史与情感的文化瑰宝进行全方位守护,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100多首民谣。“等整理成书后,将在全区推广传唱,让文化根脉代代流传、生生不息。”区音乐家协会主席吕中说。
广信民谣源于田间地头、市井生活,以质朴的语言和优美的旋律记录了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然而随着社会变迁,许多民谣面临失传风险。为此,广信区多部门联合,开展大规模田野调查,对散落民间的歌谣进行采集、录音和整理,逐步建立民谣档案库,实现长期保存与学术共享。
保护不止于“存档”,更在于“传习”。“我们会借助全区各文明实践阵地,通过邀请老一辈民谣艺人开展教学、举办民谣演唱比赛、进行视频播放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参与传唱,让民间歌谣回到民间,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主任邱荣云说,要让子子孙孙在乡音中感知地域文化的温度,从而实现文化延续。
“我们将依托民谣文化资源,打造民谣文旅品牌,在景区、街区、乡村舞台定期举办民谣演唱会、四季村歌展演等活动,唱响本土特色文化品牌,让游客在歌声中体验地方风土人情。”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龚炳洋说,民谣不仅是“遗产”,更是推动乡村发展与文化自信的现代资源。民谣是一个地域的文化DNA,保护传承广信民谣,不仅是保护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守护一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这种系统性的保护与活化模式,让广信民谣正从乡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终将在时代中留下深刻而动人的回响。(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