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年讯 走进万年县石镇镇硃砂村的田间地头,一片片田菁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谁能想到,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曾是让当地百姓犯愁的荒地。而这一改变,始于田菁驱动型红壤生态修复项目的落地。
“土壤不行,农作物难以成活,老百姓自然不愿意种。”项目负责人李冲鹏蹲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田菁,语气中满是感慨。据介绍,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牵头,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井冈山大学、海南种业研究室组成科研攻坚团队。项目启动后,团队瞄准这片荒地的土壤症结,优选中科美系列田菁品种,全力推进生态修复。目前,土壤还在通过种植田菁进行改良,昔日的荒地正一步步“苏醒”。
据了解,田菁耐贫瘠、耐旱,还能耐受红壤中的酸铝危害,并能通过光合作用“固氮”还田,慢慢改善土壤养分、提升肥力。“现在土壤不再像过去那样板结,有机质含量不断提升,pH值逐步向中性靠拢,土地肥力正稳步回升,等土壤改良到位,后续种经济作物,收成肯定能上来。”他还提到,项目同步规划建设田菁育种场,开发青贮饲料等高值产品,让田菁既当“土壤医生”,又当“钱袋子”。
从无人问津的荒地,到田菁的茁壮成长,再带动数十名农户就近就业,石镇镇的田菁项目不仅在慢慢修复着土地的健康,更在为当地百姓铺就一条生态与增收双赢的路。
(李天鹏 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