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讯 “这梁上的木雕有300多年历史,修复时我们用了传统榫卯工艺,没动一根钉子。”在婺源月亮湾·俞家民宿,创办人朱德枝轻抚着修复一新的梁架说。这座清中期朝议大夫的祖居,曾因木架腐烂濒临倒塌,投入1800万元精心修缮后,如今成为游客体验徽文化的热门打卡地。在婺源,像这样获得“新生”的传统建筑已有2647幢。
婺源县以建设“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抓手,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发展与保护兼顾,着力探索“保护为先、活化利用、市场运作”的古建筑发展新路,让千年古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为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该县创新建立“保徽、改徽、建徽”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审联批会议,对典型徽派建筑实施“抢救性保护”;组建“改徽”工作专班,对8145幢非徽派房屋进行风貌改造,让“白墙黛瓦马头墙”成为乡村统一底色;出台《农村居民建房管理办法》,公布30余套徽派建房图纸,严格执行“带图审批”制度,确保3.8万余幢新建房屋延续传统风貌。
“推窗见梯田,出门赏晒秋,这样的体验太独特了!”来自上海的游客严先生对篁岭晒秋美宿赞不绝口。这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通过“整村开发+生态入股”模式,将120栋明清古宅改造为精品民宿,2023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该县坚持“保护不是冷冻,传承需要活化”理念,创新推出“老屋认领”“老屋收储”机制。面向全球招募19栋传统建筑“宿主”,引入中国美术学院团队等专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推行“村党组织+文旅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收储234幢闲置老屋,让村民变“收租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厚塘庄园、流苏小筑等130余家高端古宅民宿应运而生,其中4家分别获评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
在活化利用中,该县注重文化传承。建立非遗展示馆、歙砚博物馆等特色展馆,推出制砚、制茶等十余个非遗研学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三雕”“徽剧”等传统文化。每年举办的“晒秋文化节”吸引超50万游客,“油菜花海、晒秋民俗、古宅民宿、梦里老家”四大文化符号享誉全国,带动写生、摄影等产业年创收超20亿元。
为破解民宿发展瓶颈,该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制定《民宿产业扶持暂行办法》,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奖金;将民宿企业纳入“旅游信贷通”,首创“乡宿贷”供应链金融产品;制作民宿地图,通过“婺源美宿”栏目加强品牌推广。目前全县精品民宿达600余家,形成2处百幢以上民宿集群,年综合收入13亿元,间接带动就业2万余人。在市场化发展中,该县注重规范管理。在全省率先推行民宿规范经营许可证制度,建立“96115”旅游投诉热线和诚信退赔“315模式”,设立5万元至10万元退赔基金,实现小额资金快速理赔。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全球游客争相来”,婺源的实践印证了古建筑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如今的婺源,正加快推进弦高古城二期、大月亮湾乡村振兴产业带等项目,力争每年有旅游新地标。这座“中国最美乡村”正以古建筑为笔、以文化为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继续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精彩篇章。(单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