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凤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研磨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个工人可以操作4到6台机器。本报记者 洪儒元 摄
本报记者 吴峻峰 蔡霞 祝振邦
晶科能源荣膺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称号,2个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落地生根,10个国家5G工厂、13个省级数智工厂等先后获批……一串闪亮的数字,见证着上饶制造业的华丽转身。
从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到国家首批“双千兆”示范城市;从国家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城市,到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一项项荣誉,镌刻着上饶拥抱新质生产力的坚定步伐。
如今,行走在上饶的产业园区,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记者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感受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升级的强劲脉动。
从“手工匠人”到“数字管家”
走进江西凤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研磨车间,机械臂正在精准地抓取、翻转、放置销材(制作光学镜片的原材料),整个流程一气呵成。令人惊讶的是,偌大的车间里操作工人寥寥无几。
“以前一台研磨机前就要站一个人,现在一个人可以管4到6台机器。”镜片制造事业单元研磨班组班长金和柱指着正在运行的自动研磨机介绍道。这位有着20余年工龄的“老凤凰人”,亲历了从手工操作到半自动化再到如今智能化生产的全过程。
金和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一个熟练工人一个班次最多能处理1000片镜片,而现在通过操作自动研磨机,日产量能达到3000片到5000片不等,并且品质更稳定。“员工会请假、会生病,自动机不会,好管理多了。”金和柱笑着说出了最朴实的感受。
在镀膜车间,班长杨强强正在通过AGV物流小车运送物料。他告诉记者,过去往洁净室运送物料,员工进出都要更换洁净服,现在通过APP发送指令,操作AGV小车直接配送,大大提高了效率,“以前靠人工搬运可能存在误差,现在点对点配送到指定的地点,既准确又省事,节约了约四分之三的时间。”
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金和柱坦言,转型初期遇到了不少阻力,“我们有些工人文化水平有限,学习新系统的操作比较难。老员工们觉得,有这时间,玻璃都磨了‘一打’出来了。”如今,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杨强强从繁重的物料搬运管理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技术管理;金和柱只需在平板电脑上轻点几下,生产进度、产品质量一目了然。
数字化带来的效益也显而易见。镜片制造事业单元镜片制造部经理左曼霞透露,通过智能化改造,仅镜片制造事业单元,每个月挽回的损品金额达100多万元。更关键的是,数字化系统满足了客户对产品全流程追溯的严格要求。
从“经验依赖”到“智能服务”
“每台机器配备平板设备,工人可随时调阅放大图纸、记录工艺参数,实现生产、执行、检验线上全记录。”在江西耐普矿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硫化车间,信息中心总监胡高明轻点触控屏,向记者展示着他们自主研发的“硫化智能控制系统”。这个将传统MES系统与企业智能化应用相结合的创新系统,助力车间实现无纸化生产,同时改变了矿山设备的生产方式。
“以前,传统硫化工艺就像煮饭一样凭经验控制时间,可能存在欠硫或过硫的情况,现在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系统会自动计算最佳硫化时间,并自动下模,完成硫化。”胡高明解释道,这种智能化改造适应了不同气候条件、环境温度下的生产需求,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耐普矿机的数字化转型始于2018年,当时传统管理方式已难以应对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他们首先引入ERP系统,随后又陆续上线MES系统、WMS智能仓储等数字化平台。
“我们有七八万种物料,产品相似度高,肉眼难以精准识别,靠人工管理难度非常大。”胡高明说。如今,通过智能扫码装箱系统,耐普矿机几乎杜绝了发货错误,而立体智能仓库则使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
最引人注目的是耐普矿机在产品智能化上的探索。公司为产品加装了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磨损情况,可实现提前预警维护。“矿山设备突然停机,一天损失可能上千万元,我们的智能监测系统能帮客户合理安排更换。”胡高明说,智能化服务大大提升了客户黏性。2024年,企业营收突破11.2亿元,实现逆势增长19.6%,其中,海外业务占比达60%。
从“正在进行”到“智造未来”
来到江西天昊汽车部件有限公司锻压车间,只见一台崭新的锻压设备矗立其间;在车间外的空地上,几名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安装好的热处理炉。在这里,数字化转型是“正在进行时”。
“客户的严格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迫使我们改变。”该公司质量部部长蒋圣梁介绍,2024年6月,天昊公司正式启动车间数字化改造,已陆续投入约500万元,涵盖生产、质量、技术、仓储等多个模块。
在今年4月投入使用的冲压车间,蒋圣梁向记者介绍了数字化改造最直观的成果:除了从“一人一机”到“一人四机”的蜕变,还通过终端系统实现可视化管控,“以前出了问题得生产完成后才能发现,现在生产过程中系统自动报警,可以在问题扩大前就进行干预。”他说,如今订单准时交付率显著提升,产品不合格率下降了10%到15%,客户投诉率明显下降。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天昊公司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减轻了我们的成本负担,包括项目补贴和30%的设备补贴等,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总经理林光强表示,政府还推荐了专业研究院参与改造方案设计,未来将继续在模具开发、智能检测等环节深化数字化应用,“改造完成后,预计销售额能够增长20%。”
3亿元专项资金池、贷款授信金额达5亿元、150余名数字专员为企业“把脉问诊”……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上饶打出政策组合拳,先后制定实施了《上饶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两年攻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和《上饶市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
如今,全市有1748家企业已启动数字化改造,通过验收完成改造企业数达1284家,改造完成率列全省第二。未来,上饶必将书写更多从“制造”到“智造”的精彩篇章,以数字之笔,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记者手记】
数字化转型是一次共同成长
从手工操作到智能化生产,从本地经营到全球服务,这3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故事,正是上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在数字经济大潮下,传统制造企业如何涅槃重生?3家企业给出了各自的答案,且核心要义一致——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他们的故事也表明,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与企业的共同成长。采访中,记者发现,凤凰光学和耐普矿机都经历了从“要我用”到“我要用”的观念转变过程。凤凰光学通过“关键用户”培养制度,让业务能手成为系统推广运用的“种子”;耐普矿机则采取“由点到面”策略,先在年轻员工中试点成功,再逐步推广。员工从有所抗拒到拥抱变化,企业从效率提升到赢得市场,每一步都印证了数字化的价值。
离开车间时,记者看到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平板电脑,AGV小车在厂房内自如穿梭。这些场景让记者想起胡高明的比喻:“就像手机支付,刚开始有人不习惯,但现在谁还愿意回到现金时代?”数字化亦如是——它终将成为“水电煤”一般的基础设施,而适应它的人和企业,必将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