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信区煌固镇黄塘村,10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发组成了一支“银发护卫队”,10多年来,他们以祠堂为讲堂、乡野为课堂,默默守护着跨越近800年的南宋理学家徐元杰文化遗产。
自2010年起,每月10日,黄塘村徐氏祠堂的木门总会准时推开,老人们早早洒扫庭除,为即将开始的文化讲堂作准备。退休教师徐孚树手持徐元杰的《梅野集》,用乡音向村民讲述这位绍定五年(1232年)状元、朱熹再传弟子的生平。护卫队成员徐孚仁感慨:“年轻时只知他是族谱上的名字,如今才懂他‘民为邦本’思想的珍贵。”为了让理学思想更贴近村民,老人们不辞辛劳搜集史料,将其转化为方言俚语,田间地头、村口古树都成了传播精神的“流动课堂”。
当徐氏宗祠在岁月侵蚀下日渐倾颓,徐元杰的思想面临尘封,这群老人带头捐款并号召族人修缮祠堂。投入捐款木匣的每一张纸币,都承载着老人们的心声:绝不能让先贤文化在我们这代断绝。
翻译《梅野集》是更艰巨的工程。徐几源老人日日伏案,古汉语词典被翻得卷边,放大镜在艰涩文字上缓缓移动,手稿布满深刻注脚。老人们常聚在一起,为一个词语的翻译反复讨论,其严谨虔诚不亚于古人著书。历时年余,32万字的译稿终告完成,古老智慧在布满老茧的手中焕发新生。
2015年《梅野集》译著出版,连同修缮一新的祠堂和肃立的徐元杰雕像,共同构成黄塘村对历史的深情回望。这一切背后,是白发老人守护孤灯的固执和为古老字句寻找现代回响的虔诚。“我们这代人,总得子孙后代留盏灯啊。”老人徐孚勤轻抚新书扉页道出朴素心声。
黄塘村老人们的实践,是乡村文化自觉的鲜活样本,证明了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深植于对自身文明根脉的珍视与激活。他们托举的,不仅是先贤的思想光芒,更是一个村庄在时代洪流中锚定文化基因、赢得精神尊严的不懈追求。
(程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