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潜(1025—1105年),字明叔,北宋德兴(今德兴市)人,是我国古代湿法炼铜技术的奠基人。他虽以科技成就闻名于世,但其清廉自守、淡泊名利的一生同样值得称道。
张潜出身名门,为西汉张良后裔,家族世代隐居德兴,耕读传家。其兄弟五人皆入仕为官,唯独他甘为布衣,拒绝科举仕途,选择“竭力持家事亲,锐意教育子孙”,将毕生精力投入矿冶技术研究。面对朝廷对铜矿冶炼技术的迫切需求,他潜心钻研《神农书》,结合实践经验,耗时数十年探明德兴32处胆泉、138条胆水沟的分布规律,最终总结出湿法炼铜工艺,并著成《浸铜要略》献于朝廷。这一技术不仅使宋代铜产量激增,更推动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革新,其贡献远超个人功名之利。
张潜虽因技术贡献受朝廷嘉奖,但始终未入仕途。其子张甲继承父志,将技术推广至全国矿场后,朝廷欲授其子官职,张潜却婉拒,强调“技艺为民,非求禄位”。晚年他更将家产用于公益,出资治理乐平、德兴两地水患,并悬赏十万缉拿盗墓贼,稳定地方治安。这种“不慕荣利,反哺乡里”的品格,使其成为当地士民敬仰的楷模。
张潜家族以“清白传家”著称。他要求子孙“以德立身,以技立业”,严禁依附权贵。其家族虽因技术贡献获朝廷赐封“太子少保”,但他始终强调“德行为本”。《张潜行状碑》记载,他训导子孙:“金玉易朽,技艺长存;功名虚妄,仁义永固。”其子张甲、张理继承父业,将湿法炼铜技术进一步完善并推广,但始终恪守家训,未借技术谋私利。这种家风使张氏成为当地“以技兴族”的典范。
张潜的品格不仅体现在个人操守,更贯穿于其科技实践中。他改良传统炼铜法时,坚持“用费少而收功博”原则,通过优化工艺降低能耗,使铜矿开采成本大幅下降,惠及矿工与百姓。他还亲自指导德兴矿场建设,将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工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据碑文记载,其技术推广后,“岁收铜百万”,有效缓解了宋代货币铸造与军工需求压力,间接促进了民生改善。
张潜的贡献和操守得到历代赞誉。明代危素称其家族为“炼铜世家”,《张潜行状碑》赞其“赈穷恤孤有善声,悬赏治盗显威名”。现代学者评价其为“世界湿法冶金技术先驱”,其技术比欧洲早500余年。2024年,德兴市举办“张潜公千岁诞辰庆典”,千余名张氏后裔共祭先祖,传承其“科技报国、清白传家”的精神。
张潜的清廉,是士人风骨与工匠精神的交融:以布衣之身推动国之重器,以万贯家财反哺桑梓百姓,以技术革新诠释“仁义为本”。正如碑文所铭,他虽未居庙堂,却以“名标青史一布衣”的姿态,成为上饶文化中为民请命、为学笃实、为官清廉的精神坐标。
(任克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