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晓莉
清晨六点半,广信区煌固镇黄塘村还笼罩在薄雾之中,75岁的林国兴已经踩着露水走进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他弯腰轻抚稻叶,仿佛在触摸大地的脉搏。稻田里,早起的村民们招呼着:“林师傅又‘查房’了!”
“这辈子,我就对水稻稍微懂得多一点。”说起水稻,林国兴一脸幸福。在和水稻一起度过的一季又一季时光里,对他而言,不经意间想起水稻的某个研究细节后,立即冲向稻田一探究竟,就是暖暖的幸福。
初夏时节,稻田里的秧苗一天一个样。返青后,秧苗逐渐分蘖,微风吹过,绿浪滚滚。巡田时,林国兴总是踏踏实实地站在稻田里,下一次田,往往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衣服被汗水浸湿,可以拧出水来。秧苗生长的快慢、叶片的长短、植株的高矮便一目了然;他只用小竹竿拨动秧苗,其茎秆质地、抗倒伏性便了如指掌……
人、竿、稻,三者看似简单,但要练就用竿一探便知稻的信息的本领,没有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极高的悟性,是难以达到的。林国兴与稻相伴,年年岁岁,早已深谙其道。
对稻痴狂的林国兴,在退休后不仅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同时也奋战在科研一线。十余年来,林国兴积极参与“老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的对口帮扶模式,不断学习新技术,不断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对新品种推广、配方肥试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言献策:在广信区清水、郑坊、煌固等乡镇建立了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带动了600余户农民,亩产达1500—1700斤;为农户种植水稻提出解决水稻病毒病的防治方案,推广“锐圣”拌种新技术,控制水稻病毒的危害……
“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泥土情怀。让农民多收三五斗粮食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但如何让人们吃得更好、更健康的研究一直在路上。”说罢,林国兴又走向了试验田。他俯下身小心翼翼地为一株新培育的稻苗系上红布条。
远处,几个年轻农技员正捧着笔记本匆匆赶来——今天的田间课堂又要开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