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掠过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播撒稻种,智慧大棚里秧苗在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下舒展新绿,“90后”新农人指尖轻点遥控器完成千亩田管……眼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笔者走进余干县乡镇,感受今年春耕生产的新气象、新变化。
碎片田变“智慧方”
在古埠镇禁山村,千亩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沟渠护坡砌石整齐如线。“过去田块分散,收割机转不过身,现在全程机械化,亩均增产超15%。”种粮大户邱永安介绍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在种田省心多了。特别是灌溉系统,再也不用担心干旱了,今年的收成一定会比往年更好!”
余干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龚正介绍,余干县通过集中土地、完善设施、推广科技等措施,实现了农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我们为高标准农田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土壤监测、精准灌溉、病虫害预警等。通过这些技术,农民可以实时掌握农田状况,科学管理,实现增产增收。”龚正说。
近年来,余干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面积已达102.59万亩,占该县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92%,已建成1个千亩示范片和1个万亩示范片。
老把式变“新农人”
4月12日,梅港乡赤岭村信江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程林发正在大棚内查看秧苗长势,大棚里一排排喷灌设施在给秧苗浇水。站在田埂上,程林发轻点遥控器,喷灌设施立即开始作业。水珠均匀地洒在秧苗上,喝足了水的秧苗生机勃勃。
秧苗每个生长阶段都要靠水提劲,现在大棚里安装了自动化喷灌设施,不仅省时省力,还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三到五成,程林发感叹发展变化之大。
在鹭鸶港乡方家洲村,“95后”新农人、返乡退伍军人雷学臣今年一次性流转了160亩田地。雷学臣告诉笔者,插秧机、打田机、收割机以及田间管理用的无人机,都装有移动终端,可以做到远程监控。如今全县像雷学臣这样的年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60人,带动300余户农户智慧转型。
(韩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