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江西信州弋阳(今上饶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诗人、抗元英雄。他一生以气节著称,宁死不屈,用生命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谢枋得和文天祥因同样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深厚的友情也被后人并称南宋“二山”(文天祥号文山)。
谢枋得自幼聪颖过人,《宋史》称其“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且性格豪爽,以忠义自任。其家族亦多忠烈:伯父谢征明抗元战死,父亲因忤逆权贵被冤杀,母亲桂氏以儒家礼义教导他,为其气节奠定基础。
1256年,30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中进士。在殿试中,他因痛斥权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祸国,被降为乙科,任抚州司户参军后愤然弃官。次年再试,中兼经科,任建宁府教授,未及赴任便投身抗元事业。
谢枋得性格刚直,屡次因抨击权臣遭贬。1264年,他在建康(今南京)任主考官时,借考题痛斥权相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断言其误国必致“兵至国亡”。贾似道大怒,诬其“冒用军费”“诽谤朝政”,将其贬至湖北兴国军,直至1267年才遇赦返乡。
1275年,元军南下,南宋危在旦夕,谢枋得临危受命为江东提刑兼江西招谕使,组织义军抗元。他变卖家产筹措军饷,率军死守信州(今上饶),但因南宋朝廷腐败、援军不至,最终城破。元军为逼其投降,拘捕其母。谢母大义凛然道:“若我儿不知礼义,岂有今日之患?老妇愿早死!”元军无奈释放。其妻李氏为保清白,假意应允元将求亲,获释后自缢殉国;次女与两婢女亦投水而亡。
抗元失败后,谢枋得化名隐居福建武夷山,以卖卜、织履、教书为生。他常穿麻衣向东痛哭故国,并写下大量爱国诗篇。其《武夷山中》云:“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以梅花自喻高洁,抒亡国之痛。
流亡期间,他编纂《千家诗》,收录唐宋名作,成为后世启蒙经典。其诗文风格豪迈奇绝,如《蚕妇吟》揭露社会矛盾:“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异曲同工。
元朝为巩固统治,五次招降谢枋得,均遭严拒。1286年,他写下《却聘书》,明志“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誓不仕元。1289年,福建参政魏天祐为邀功,将其骗至大都(今北京)。押解途中,谢枋得绝食二十余日未死,作《北行别人》诗:“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至大都后,元臣留梦炎暗中置药于水中欲救其命,他怒斥:“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终绝食五日殉国,年六十三。
谢枋得殉国后,其子谢定之扶柩归葬弋阳。明代追谥“文节”,与文天祥同祀于北京法源寺谢叠山祠(今祀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后街谢枋得祠)。他的气节影响深远,清人评其“忠义之气,凛然千古”。其诗文与抗元事迹,至今仍在上饶等地传颂,成为爱国精神的文化符号。
谢枋得一生,是南宋遗民抗争的缩影。他以文人之躯践行武人之志,以绝食之姿捍卫民族尊严,其气节如武夷青峰,巍然不朽。(记者 任克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