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宏翎
秋末和初冬时节,一直把周晓霞老师的书,作为我枕边书。
在我弱冠之年,我还在故乡千年古镇古县渡工商所工作,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周晓霞老师曾写信鼓励我要多读书、多写。周老师对我谆谆教导,一直都是我业余写作的动力。
读着周老师的《岁月亦可随身带》一书,仿佛能闻到时光的味道,能听到岁月的脚步声音,能看到生命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二十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正能量。全书收录了周老师的90余篇散文,分为“苦乐童年”“金色年华”“亲情相伴”“山水漫步”四个小辑。每一篇文章,都是周晓霞老师真情的流露,都蕴含着她走过的路、看过的书、经历的事、爱过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是生命的印记。岁月的时光总是这样在五指缝间溜走了,谁也抓不住自己的时间。留下的是人生酸甜苦辣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苦乐童年”有时光的味道,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其中《消失了的伤疤》《温暖的冬夜音乐会》《又是粽叶飘香时》《三月桃花水》等篇章,看得令人泪目。因为饥饿,被开水烫伤了。因为寒冷用唱歌的方式来祛寒,苦难的童年,又不忘童年的粽子香。还有那春鲶、夏鲤、秋鳜、冬鳊,黄芽头煮“春不老”腌菜,腊肉炒藜蒿的味道。童年的记忆是伴随人一生的记忆,是令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往事,那些曾经的岁月碎片,是一种力量,它能激发我们再次感受到生命曾经的情感,令人心酸,也令人感动,更令人不能忘怀。怀念过去,感恩现在的幸福。
“金色年华”“《亲情相伴》”这两辑的文章写的是周老师自己人生成长的过程,以及与亲人、爱人相处的故事。《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后》一文,记叙了作者自己十八岁时,为了筹集大学学费,夏天到姚公渡去做搬运工,在狭小的船舱里铲煤,全身被汗水湿透,险些中暑。全家人为了筹集学费都在努力干活挣钱。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作者回顾了在双港中学,以及饶丰共大的岁月。苦尽甘来,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到周晓霞老师身上,人生之路开始顺畅。
杨绛先生在《坐在人生边上》一书中写到这样一段话:“岁月静好是片永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才是人生。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
人生就像包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人生经历所包裹的馅里,酸甜苦辣都有。风雨之后,呈现的就是夕阳下的那一抹绚丽的彩霞。木心说:“人生在世,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退休之后,周老师除了享受天伦之乐,还热爱摄影,热爱旅游,把她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退休之后,周老师依然热爱文学,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一杯清水终身情》一文写得令人感动。周老师在读书时,爱人陈意平常常细心地倒好一杯温开水放在周老师的床头柜上,周老师在文中说:“对于我,那床头的灯光,那伸手可得的一杯清水,伴随着我对文学的执着和爱好从青年到老年,穿越了四十年的时空。灯照亮了我的心灵,一杯清水滋润了我的生命,也滋润着我们不变的爱情。”周老师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感情真挚,令人羡慕不已。
在退休的日子里,如老牛反刍,周老师用散文的方式记录下她人生路上的亲人,婆母、祖母、父亲、老伴,还有老师侯涤生,同事老九等等,即便是岁月流转,人事变迁,她依然铭记,感恩那来自灵魂深处的人和事,感恩生命中的相遇相知。那些深情的回忆,亦构成了这本《岁月亦可随身带》的篇章。《琴声悠悠》一文记叙了其老伴学二胡的故事。功夫不负苦心人,后来陈老通过刻苦的练习,终于可以拉十多首歌了。花甲年之后,“小妹妹唱歌郞奏琴”,周老师与陈老演绎着晚年的幸福生活。读着周老师风趣幽默的文章,我仿佛看见了我的明天。前面老去,后面老来。周老师近八十岁了,我也满花甲了,开始赴周老师的后尘,每日天天接送两个孙女上学,隔辈亲是中国的特色。我想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传承的。
每天读这本周老师的书,仿若是与周老师天天交谈,使我获益匪浅,感慨良多。周老师在后记中说:“一辈子热爱文学,余年无多时,仍然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岁月,《岁月亦可随身带》,好好活着,有精力再写,不负人生。”我想跟样学样,向周老师学习余生的生活方式。最后祝周晓霞老师健康长寿,笔耕不辍,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