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晓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从时光深处走来,我市一座座传统村落见证了长河浩荡,赓续了千年文脉,留下了我们这座城市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岁月的深深印记,也留下了老街古巷旧天井的乡愁记忆。
我市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而今,一座座散落于乡间的传统村落,不仅有老树、流水、沧桑烟云,更有着我市建设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悉心传承、对古建筑古民居的精心呵护。
保护与发展——“活化利用”护住乡愁
冬日的婺源篁岭白墙黛瓦,盛满各色食物的晒匾摆放屋外,与古村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美丽画卷,游客络绎不绝。
有着500多年建村史的篁岭,曾陷入缺水缺电、房屋失修、梯田荒废的窘境。2009年,旅游与农业在篁岭相遇。当地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篁岭模式”。农田成了农业景观,村民成了“造景者”。200余名村民在景区里找到了新职业。周边晓容、前段、栗木坑等村庄也发展起了农家乐,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拥有传统村落、梯田花海、水口古树等资源的篁岭古村,如果按照传统套路开发,容易陷入‘千村一面’的窘境。近年来,篁岭通过对古村进行保护性开发,修复100余栋古建筑,保护水口林等生态环境,推出‘晒秋’等一系列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品牌,享誉全球。”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说。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如何保留传统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市高度重视古村落保护,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对古村落的保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坚持适度开发利用与永续修缮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将古村保护纳入到旅游开发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大格局中,走出了一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
创新与振兴——“产业赋能”留住乡亲
“村子有产业支撑,传统村落才能真正‘活’起来。”横峰县在“秀美乡村·幸福家园”创建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让秀美乡村美在“颜值”胜在“内涵”,依托文旅产业,实现了从荒村“流人”到胜境“留人”的转身。
该县就地取材、就势造景,挖掘乡土文化找回乡愁。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与村庄风貌相协调的本地建材,如红岩石、鹅卵石、石板、竹木等,连旧房顶上拆下来的废瓦片都是造景的宝。葛源的石桥、鹅坞人家,新篁的坞石头、崇山等地,在古村落建设中,都做到尽量不破坏原建筑物,实行以旧补旧,恢复原貌,再融入具有人文气息的乡土文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保护传统村落,更需要探索赋能村民这条路径。或建立平台,等待花开;或寻找资源,共同发力。”上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陈锋说,只有生活改善了,收入提高了,就业解决了,才能留住乡亲、吸引“新村民”,最终形成保护的内生动力和文化自觉。
记忆与传承——“文化乡愁”守望家国
置身铅山县石塘村,就像走进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古码头、古城墙、大小纸行、纸号……印证着石塘的繁荣历史,展示着纸都文化,传递着乡韵乡愁。
近年来,石塘村擦亮文化名片,量身定制业态,推进文旅融合,古镇蝶变焕新。全国各地的研学团、旅游团纷至沓来,4万多名党员、5万多名游客在古镇悠悠岁月中,触摸江南纸都创造的文化肌理,感悟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精神。“旺季的时候,一天接待20多个旅游团,高峰时期游客近千人次。”石塘村党支部书记郑先平说,旅游的兴起让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年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
截至目前,我市有中国传统村落43个,江西省传统村落3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名村7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4个、名村18个,江西省历史文化街区5个。这些名镇名村在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形态特征、民居建筑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各自承载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均已完成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已公布的1775栋(处)历史(传统)建筑名录,已挂牌保护,完成了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并将档案信息录入住建部信息平台。